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屈大均及其史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暨南学报:哲社版》 关汉华/冼剑民 参加讨论

第三,受益于遍历天下山川形胜及广交志同道合之挚友。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屈大均开始逾岭北游,历时二十余年,足迹几遍全国。屈氏此举,决非出于闲情逸致或逃避现实,其目的显然是通过纵览祖国壮丽河山,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怀,开阔自己政治和学术视野;考察全国各地山川形胜、雄关险隘,以及广结天下反清志士,以图复兴大业。他在京师曾到万岁山寿皇亭前哭吊崇祯帝亡灵,其后复游京师时又谒奠十三陵。在东出榆关后,即至蓟门凭吊民族英雄袁崇焕当年督战之故垒。至齐鲁,则专诚晋谒孔林,至金陵又恭谒明孝陵,并在那里与抗清志士魏畊结为莫逆交,他一方面秘密联络反清事宜;另方面开始撰写他的著名史著《皇明四朝成仁录》。所有这些,其政治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在历游天下的过程中,屈大均以诗文会友,结识名士、志士不下数百人。除魏畊外,还有朱彝尊、李因笃、顾炎武、王弘撰、王士禛、沈荃、傅山等。其中对屈大均思想影响最深的当是顾炎武。他俩于康熙五年(1655年)在山西代州结识,由于两人志同道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顾炎武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壮语、以及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而饮誉明末清初学坛,其学问、学风、品格、抱负早已为屈大均所景仰;而屈之为人及学识,亦为顾所赞赏。他们均有志于匡正晚明空谈不实之文风。顾氏曾有诗赠屈氏云:“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何期绝塞千山外,幸有清樽十日留。独漉泥深苍隼没,五羊天远白云秋。谁怜函谷东来后,班马萧萧一敝裘。”[9] 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确非一般,也可以说,是特定的时代使他们走上了同一大道上。这段经历,使屈大均的品质意志受到了更好的磨炼与激励,其学术意境也获得了宏观升华,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第四,在地理环境上颇得风气之先。岭南地处沿海,广州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各国商人荟萃于斯,粤人赴海外营生者亦日渐增多,因而粤地也就自然成了吸纳世界不同文化的重要通道。加上明中叶以来,沿海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亦已产生,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有了新的变化。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西学东渐”之势亦日趋明显,传统的封建文化不得不经受着愈来愈强烈的冲击。士大夫阶层亦开始有所分化,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以剖析晚明国危民困的现状着手,进而对传统的思想文化作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并全力倡导务实的、经世致用的学风与文风。像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杰出思想家的出现,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思想启蒙者。而屈大均既身处岭南,又从纵游天下中获得教益,颇得风气之先,从而成为岭南地区的思想先驱者之一。所有这些,都对屈大均的治学道路与学术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屈大均一生之著述甚丰,朱希祖先生经详细考订后称说:“屈翁山之著述,大半有关乎南明史实,不特《皇明四朝成仁录》等之大有裨于史也,即其诗文亦然。”[10]这一结论真正道出了史著在屈著中确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希祖先生将屈氏可考之著述,在目录中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作了编排,其中列入史部的计有:《皇明四朝成仁录》(今存)、《永历遗臣录》(未见)、《安龙逸史》(托名)、《南渡剩箧》(托名)、《广州府志》(未见)、《永安县次志》(今存)、《闾史》(未见)[11]。而被列入子部的《广东新语》(今存),其实也是屈氏所撰的一部重要史籍。上述所注的(未见)或(托名),不仅限于史部各书,在经、子、集各部亦同样存在。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屈大均一生坚持抗清、尝遭当局缉捕,其著述不仅未能广为刊刻,而且因其大多具有强烈的反清内容而屡遭禁毁。尽管如此,屈大均的部分著述仍得以传流后世,这是十分难得的,从屈氏现存的部分史著来看,其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仍令后人瞩目与钦佩。
    屈大均曾将《皇明四朝成仁录》、《广东新语》这两部史学著作,与《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合称“屈沱五书”,可见前两书乃屈氏自己亲自选定的史学代表作。
    《皇明四朝成仁录》,是屈大均以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史学杰作。他之遍历天下也明显地带有访史、采史之意,尤着意于对明末抗清死难诸臣、义士史迹之搜集与整辑,因而是书篇章不断获得增补,但一直到他去世时尚未能全部完成。今通行本共12卷,撰有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抗清殉难志士传记137篇,其目录纪事时间起自崇祯二年(1629年),迄于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年)。该书由屈氏同邑叶恭绰先生根据流散于各地的残缺钞本参稽、整辑、校定而成,作为《广东丛书》之第二集于民国36年(1947年)刊行,为迄今所见较为完整、流传较广之刻本。
    该书之取名为《成仁录》,据屈大均自称:“盖取《论语》杀身成仁之义也。”[12]这是屈氏著述所遵循的准则,为此他不惜全力投入该书的撰写,愈到晚年,用力愈殷。他在答友人诗中提及:“年来辞赋已无心,早岁春秋原有志,书法只今在草野,一部成仁吾史记。”[13]他以此书比作司马迁之撰《史记》,正说明了他对于撰写《成仁录》的高度重视。他在临终诗里还特别提到:“丙子(康熙三十五年)岁之朝,占寿于古哲。乃得邵尧夫,其年六十七。我今适同之,命也数已毕。所恨成仁书,未曾终撰述。呜呼忠义公,精神同泯沕。后来作传者,列我遗民一。”[14]在这里,屈大均把未能最终完成《成仁录》,看作是自己一生极大的憾事。
    由于《成仁录》记叙的是明清之际为抗清殉难的英烈传记,属当代人写当代事,且传记内容大多为屈氏亲自寻迹访集而得,其可信度是较高的。它保存了大量明末清初有关抗清斗争的史料,补充了南明史事及《永历实录》记叙之不足,从而成为后人研究明清易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