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对欧阳修史学的再认识(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吴怀祺 参加讨论

二、欧阳修的历史兴亡论
    欧阳修是北宋的理学先驱者之一,在欧阳修的治史中,他已经从理的角度总结历史的变化,为把握了欧阳修的史学思想,我们对他的理学观点要费一点笔墨进行分析。
    关于欧阳修在理学上的地位,全祖望引杨时的话,加以发挥说:“杨文靖公有言‘佛入中国千余年,祗韩、欧二公立得定耳。’说者谓其因文见道。夫见道之文,非圣人之徒亦不能也。”(17)全祖望肯定欧阳修是“圣人之徒”,能“因文见道”,交待在道统中,欧阳修占的地位和学风上的特征。王偁在《东都事略》中说:“孔子没而孟子生,孟子之后有荀卿,荀卿之后而杨雄出,雄之后而韩愈继,继愈之后,而(欧阳)修得其传,其所以明道秘而息邪说,立化本而振儒风,……故天下尊仰之如泰山,大河、日月所不能磨而竭矣。”(18)这是另一种道统统系的安排,韩愈、欧阳修成为道统接续的两个重要关节。“明道秘而息邪说,立化本而振儒风”,对欧阳修学说作概括性的评价。欧阳修的文学、史学都是其内容。欧阳修引理学入史学,开北宋史学的一种风气。
    欧阳修认为万事万物的现象后有一个“理”,说:“凡物有常理,而推之不可知者,圣人之所不言也。磁石引针,蝍蛆甘带,松化虎魄。”(19)又说:
    道无常名,所以尊于万物;君有常道,所以尊于四海。然则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达于有无之至理,适用舍之深机,诘之难以言穷,推之不以迹见。”(20)“理”“道”为无形的,但高于现象,支配事物,如“磁石吸针”就是有一种“理”在支配着。
    理的根本特性,是变化,欧阳修说:“此所谓天人之理在于《周易》否泰消长之卦。”(21)学者研究事,在求这种理,“儒者学乎圣人,圣人之道直以简,然至其曲而畅之,以通天下之理,以究阴阳天地人鬼事物之变化。”(22)他又说: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久于其道者,知变之谓也。天地升降而不息,故曰天地之道久而不已也。日月往来,与天偕行而不息,故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代谢,循环而不息,故曰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者,尚消息盈虚而知进退存亡者也,故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化成。(23)
    这段系统议论,阐释了运动变化是事物存在的依据,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在“尚消息盈虚而知进退存亡者。”事物的变化又体现为“通”“弊”的转化、相反的转化,他说:“凡物极而不变,则弊;变则通,故曰‘去也’。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24)“困极而亨,物之常理也。”(25)事物的不平衡及对立转化为事物变化的根本,他说:“《传》曰:‘物莫能两大’,自然之势也。……夫物极则反,数穷则变,此理之常也。”(26)欧阳修从几个角度,对“道”“理”的范畴,作了阐释。
    欧阳修对理学有关的范畴,如“气”“性”“命”也有一些阐发。如他以“气”解释人与动物的差异,是“人禀天地之气,乃物中最灵。性虽有五常,不学无由明”(27)其中有些解释是模棱两可,他认为天、入问题不必“究”,说:“盖圣人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存人,绝天于人,则天道废;以天参人则人事惑,故常存而不究。”(28)“性之善恶,不必究也。”(29)这些都说明欧阳修的理学缺乏深度,也没有构成一定的体系。他回避探究理学的基本范畴,但在“道”“理”的问题,欧阳修的议论精彩,反映出一个理学先驱者开始了理论上新的探索。
    欧阳修认为支配社会的兴亡治乱是“人理”。他说:“干戈贼乱之世,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扫地而尽于是矣,……是岂可以人理哉!”(30)“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于父子。”(31)把纲常伦理的维系作为“人理”的内涵,是欧阳修的贡献。“人理”破坏,社会就会动荡,以至灭亡。他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32)欧阳修提出“人理”支配兴亡,而以风俗沦丧作为祸乱败亡的缘由,还是在现象上观察思考兴亡问题,“人理”兴亡论失之浅也在这里。
    欧阳修更多从人事上探究“盛衰之理”,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33)他赞成五代时康澄关于“五不足惧,六可畏”的议论。后唐大理寺少卿康澄说:“为国者有不足惧者五,深可畏者六。”不足惧者五,是:三辰失行不足惧,天象变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川竭不足惧,水旱早蝗不足惧。可畏者六,具体内容是“贤士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概括起来是天象异,不足惧;人事坏,深可畏。欧阳修记录这一议论后,说:“然(康)澄之言,岂止一时之病,凡为国者,可不戒哉!”(34)
    如果说,欧阳修引康澄的话还是表明一般的见解,那么谈到使用人材的重要性,欧阳修则具体分析人事作用兴衰的道理。他说:
    夫乱国之罪,常置愚、不肖于上,而强其不能,以暴其短恶,置贤、智于下,而泯没其材能,使君子、小人皆失其所,而身蹈危亡。治国之君,能置贤、智于近,而置愚、不肖于远,使君子、小人各适其分,而身享安荣。治乱相去虽远甚。而其所以致之者不多也,反其所置而已。呜呼,自古治君少而乱君多,士之遇不遇者,可胜叹哉!(3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