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书名辨证
书名是认识该书性质的最重要的事项之一。一部理论著作的名称往往概括地反映了著 作的基本内容、体制与作者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从最早传世的典籍《易》、《尚书》 就是如此。如“《易》:易也,言变易也。”“《尚书》:尚:上也,以尧为上始而书 其时事也。”[1]因此,在古书的序言和跋语中,在目录学专书中,为引导读者概略地 了解该书的性质与内容,往往要对书名作出解释。在某些著名的学术论著中,为了探讨 作者或某部著作的主题思想,也往往从解释书名入手。但是有的典籍,流传日久,学者 们对书名内涵的解释仁智相参,颇不一致。这样就影响到了对该著作主题思想或该作者 主体意识的认识的一致性。人们对《史通》的解释与认识就是这样。 一 关于《史通》书名的涵义问题,自宋代以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以时代为序): 1.最早对《史通》书名进行解释的是宋代陈振孙。他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 史通》者,汉封司马迁后为史通子,而亦兼《白虎通》之义也。”此后,明人张之象的 《史通序》、清人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都沿用了这样的解释。这是说“史通子”之 “通”与《白虎通》之“通”为两个不同的意思,而《史通》之“通”兼二者而取之: 一为“史通子”之“通”,二为《白虎通》之“通”。至于两个“通”各有何涵义,陈 氏等人没作交代。 2.明代李维祯在其《史通评释·序》里这样论到:“子玄生于右文于世,学穷书圃, 思极人文,包洪荒于矢外,剖纠细于棘端。出海琼光,熠耀靡定;走盘圜影,回旋恐失 。成案如山,斤剸理解。或有别标识鉴,捩人心意者,足以生擘太华之峰,直立东溟 之水,非苟效何休之驳,仿谢该之解已也。余抽酉穴,讽诵积年,床版几磨,缥囊数易 ,真好在心,卷不离手,岂敢伸知己于千秋,庶以揭芳美于来禩。通而无蔽,非 子玄其孰当之。或曰《白虎通》、《风俗通》皆以“通”名,当与子玄为埒。答曰:《 白虎通》止于条对,而广雅未该;《风俗通》止于释疑,而文颇不典,乌可与子玄例也 。即长文拟《易》为《通玄》,时人比之扬雄《太玄》,由今观之,其犹在通与蔽之间 也。抑余又有感焉,作史者不犯天灾则罹人眚,如班氏伤子长遇极刑而亦不免身陷大戮 ,子玄数世摛华,媲美应氏以通乎?史者通乎其遇,洵乎其可尚也!”在这里,李维祯 认为“通”有三个意义:一、刘知几“学穷书圃,思极人文,包洪荒于矢外,剖纠细于 棘端”,而其《史通》“成案如山,斤剸理解。”“别标识鉴,捩人心意”,“通而 无蔽”。即刘知几和他的《史通》在理论观念上与“蔽”相对,是“通”的。那么,“ 通”是指理论观念博大精深,犀利无滞碍。二、从内容的广狭、语言的典俗方面反对说 《史通》之“通”就是《白虎通》、《风俗通》、《通玄》之“通”。因为他们“犹在 通与蔽之间也”。这就等于说《史通》在内容、语言上也是“通”的。那么,“通”是 指内容广博,语言典雅通顺。三、刘知几“生于右文之世”,“数世摛华”,“史者 通乎其遇”,即从遭际上是“通”的。那么,“通”是指作者身逢好世道,即遭际好。 3.清人黄叔琳在其《史通训诂补·序》中解释:“书以通名,如《白虎通》、《风俗 通》之类,义同笺诂。汉封司马迁后为史通子,‘史通’之称见焉。刘知几博论前史, 摭掇利病,作《史通》内、外篇,盖兼取两义云。”黄叔琳的意思很明确,《史通》之 “通”有两个意义:一、与《白虎通》、《风俗通》之类的“通”一样,即“笺诂”的 意思。笺诂就是通常所说的训诂、解释。二、是“史通子”的“通”。具体涵义没有说 。 4.现代学者陈光崇先生在《<史通>札记三则》中说:“《史通》的命名,虽然与司马 迁后人的封号‘史通子’有关,……其实仍以笺诂之义为主。”这就与黄叔琳的看法近 似了。陈氏又说:“并非有取于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的‘通’那一类的意思”; “刘知几也没有提出所谓‘通识’。《史通·鉴识》中‘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明’的 话,原是说人们的见识有通有塞,也就是有高有低,因而对史书的评价,往往不易得当 。这里所说的‘通’与史书的贯通上下之义也没有关系。”[2]据此,陈氏对于“通” 字的意义,我们可以作如下排列:一、与“史通子”之“通”义有关(但不完全相同)。 二、主要是“笺诂”即注释的意思。三、没有“通古今之变”的“通”的意思。四、没 有“通识”的意思。五、没有“贯通”的意思。 综合各家之见,《史通》之“通”共有六个意义: (1)“史通子”之“通”。 (2)《白虎通》、《风俗通》之“通”的意思。 (3)指理论观念博大精深,犀利无滞碍。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