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史通》书名辨证(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周晓瑜 参加讨论

    由此看来,《后汉书》所载共为三部书,也就是白虎观会议的文字成果是三种:即《 白虎议奏》(省称《议奏》)、《白虎通义》(省称《白虎通》、《通义》)、《白虎功德 论》。《白虎议奏》与《白虎功德论》皆早亡,现只存《白虎通义》,书名被《崇文总 目》错误地著录为《白虎通德论》。
        现在该来探讨《白虎通义》的“通”、“义”的涵义了。“通”,在甲骨文中用为国 名,金文开始具有“达”、“通达”之义,为《说文》所本。《说文》:“通,达也” ,就是通到、达到的意思。段玉裁注:“通、达双声。达古音同闼。《禹贡》‘达于河 ’今文《尚书》作‘通于河’。”《国语·晋语》:“道远难通。”韦昭注:“通,至 也。”后引申为疏通(道路),《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道路由此及彼疏通障碍谓之通,语言由此及彼疏通障碍也谓之通,这便产生了疏通、解 释的意思。《白虎通义》之“通”就是疏通、解释之意。至于“义”,即道理,义理之 意。《周易·解卦》:“刚柔之际,义无咎也。”王弼注:“义,犹理也。”所谓“通 义”就是疏通道理,阐明义理。这里指疏通经学的内容和道理。请看章帝建初四年十一 月壬戌诏书:
        “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 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随立大、小夏侯 《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 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 。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倏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 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又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也。’于戏,其勉之哉!”[4]
        原来汉武帝先后置五经博士,时间既久,博士既多,经说亦多,至光武帝中元元年, 已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但因故没能施行。明帝永平元年,长水校尉倏上奏减省 ,仍未能施行。造成异说林立,内容、义理滞碍难通。章帝建初四年,为“尊广道艺” ,张大仁政,才不得不召开白虎观会议请诸儒进行疏通了。所以,其成果之一就叫做《 白虎通义》。其“白虎”是“白虎观”的省称,本为汉代观阁名,由于在此召开了经学 研讨会,便借用“白虎”来指经学,以地名作为经学的代称。所以,“白虎通义”作为 书名就是指经学方面疏通大道理的著作,即经学理论著作。
        我们现在回到刘知几的论述上。显而易见,刘知几模仿《白虎通义》而作《史通》, “史”本指史馆,“史馆”在这里借来指代历史学;“通”本来是“通义”,也是疏通 义理的意思。因为《四库全书总目》说:“《隋志》删去‘义’字,盖流俗省略有此一 名。”刘知几沿其省称而单称“通”,便于与“史”相配。那么,“《史通》”就是关 于历史学方面的疏通义理的著作。这就是《史通》定名的依据和它的理性意义。
        在汉代经学兴盛之时,经学家阐释经书创立了记、传、训诂、通义等多种体裁。其中 “记”、“传”主要是补充事实,为叙事体;“训诂”主要是解释字词,为随文释义体 ;“通义”则主要是理论上的阐发,为理论文体。东汉章帝时,经书流派既广,异说既 多,希冀从义理上进行统一的白虎观会议,沿用通义体,创作《白虎通义》,把经学进 一步理论化,使之成为汉王朝的治国法典。而我国的传统史学,从《尚书》算起,经秦 、汉、魏晋至刘知几时代,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仅隋朝秘阁收藏的史籍保存 到唐初仍有817部,13264卷。其中文体既多,语言既变,历史观也各有所殊。中国的历 史学已经到了必须从理论上给予总结深化的时代。刘知几“伤当时载笔之士,其道不纯 ,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5]担当起了统一史学的重任。他把经学领域的“通义 ”体移植到历史学领域中,创历史学理论文体,撰著《史通》,阐发条例,匡谬正误, 开辟了中国专门史学理论研究的先河,从而使中国有了真正理论意义上的历史学。
        《史通·序》中的第二层意思,目的是阐明史之称“通”的来源。刘氏说:“且汉求 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日久。”这里,刘氏用一“且”字来表 示深一层次追源史之称“通”的历史,并没有说《史通》之“通”取意于“史通子”之 “通”。看来,刘知几对于两个“通”字用的不是同一个意义是很明白的,这里表达得 也是十分清楚的。
        汉代曾经寻找司马迁的后人封为“史通子”,此事见于《汉书·司马迁传》:“迁既 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随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 后,为‘史通子’。”对于“史通子”,东汉应劭注云:“以迁世为史官,通于古今也 。”“史通子”之“通”应劭说是“通于古今”,我们若用“疏通”义代入,成为“疏 通于古今”,司马迁并没有做过注释古书的工作,显然与事实不符;若用“疏通”义代 入“史通子”,成为“史疏通子”,于语言不通,也于司马迁及其后人从未做过注释工 作不符。我们若用“达”或“通达”义代入“通于古今”成为“通达于古今”,就是通 达古今历史,这与司马迁是完全相符的;代入“史通子”成为“史通达子”,意思是史 学通达先生,这与司马迁相符,也与在纪念意义上称誉司马迁后人相符。由原文和注释 语义的内证,可以斩钉截铁地确定“史通子”之“通”是“达”或“通达”的意思。我 们还可以引用班固写的《传》赞来证明。班固“赞曰”: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 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 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司马迁“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不是“通达古今”又是什么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