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三期的海防思想 有关王韬海防思想的讨论,台湾学者王家俭在《清季的海防论》一文中,介绍比较详明,他认为王韬在1874-1884年间的海防论,以制战舰、造火器、练水师三部分为主要内容,而其他如开矿产、筑铁路、架电线等亦为辅助海防建设的必要措施。(注:参看王家俭《中国近代海军史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版,第265-269页。)其所讨论的王韬的海防观点,大体均为战术上的考虑,与当时清廷沿海督抚大吏如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人所倡行的海防建设内容,差异不大。然而事实上,王韬在第三期,即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所形成的海防战略思想,更为值得注意,这包括了“以战为守”、“四洋论”和“亲英、抗俄、保台、防日”的战略构想,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学界几乎完全忽略了。 (一)以战为守 王韬以战为守的战略思想,酝酿比较早,在60年代中期,他曾代人上书丁日昌,提出了“以战止战”与“以兵弭兵”的战略观点(注:王韬:《代上丁雨生观察书》,《弢园尺牍》,第90页。),力主在海防建设和海军的操练上,必须“使其能出入海洋,冲涉波涛,以尽其能事”(注:王韬:《上丁中丞》,《弢园尺牍》,第111页。), 一改魏源《海国图志》以来所主张海防上应采守势战略的考虑。到了80年代,王韬以战为守的主张更为明确。他批评清廷过去海防建设皆以守而不以战为务,“但有海防而无海战”,强调“能守必自能战始”。(注:王韬:《上郑玉轩观察》,《弢园尺牍》,第141-142页。)王韬对战舰的性能素有研究,他反对购造大量以巡守为主的巨型铁甲舰,而主张多造以攻击性为主的小型炮舰,以攻势取代守势,这都是以战为守思想的反映。 (二)四洋说 王韬建设四洋海军的说法,具体见于80年代中期中法海战期间所发表的《言战》一文。他主张对法之战应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主御客;暂战中国虽然失利,但要争取常战的最终胜利;要达到这目标,便要积极进行四洋的海防布局。他说: 我中朝既出于战,必当持之以恒久,举之以全力,勿以小胜喜,勿以小挫惊。中国海疆,南北逶迤万里有余,备不胜备,防不胜防。宜区为四洋,而统之以四重臣,以节制而总辖之,寄以专阃之任,重其责成。辽东三省为一军,直隶山东为一军,江浙为一军,闽粤为一军。敌至则应,敌去勿追,守有一定之地,敌人入尺寸即治以重罪……一战不胜则再战,再战不胜则三战,务有坚忍不拔之志。(注:王韬:《言战》,《弢园文录外编》,第354页。) 自1874年清廷海防争议出现以来,丁日昌提出的分三洋以练海军、备战舰,似乎成了清廷海防建设上的共识,当时的战略考虑,似是以日本和英法等西欧海洋大国为假想敌。丁日昌的三洋构想是“创建轮船水师,分为三阃……以一提臣督之,分为三路:一曰北洋提督,驻扎大沽,直隶、盛京、山东各海口属之;一曰中洋提督,驻扎吴淞江口,江苏、浙江各海口属之;一曰南洋提督,驻扎厦门,福建、广东各海口属之。”(注:丁日昌之议见于《创建轮船水师条款》,原件于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初六日上呈湖广总督李鸿章,后又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十一日由广东巡抚张兆栋代呈总理衙门。见张侠、杨志本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王韬的四洋论, 表面上看来似脱胎于三洋说,其实形式同而精神异。王韬的四洋观点,特别突出了东北三省应自成一洋,而与其他三洋平行,显然有其重要的战略考虑。 中国的东部海疆,自60年代起,虽然为英、法、美、俄、日等国环伺觊觎,但王韬认为只有日本和俄国,才是即将冒起的头二号大敌。关于俄国,王韬认为它不但在中国的东北、西北边疆有扩张领土的野心(详后),对中国的海疆,尤其是东北海疆,也构成极大的威胁。王韬因此提出了中外合力防俄的战略思维;在海防的考虑上,必须同时针对俄国在远东海域的扩张。王韬建设四洋的主张,要东北自成一洋的构想,由此而来。 (三)保台防日 日本威胁中国海疆,自70年代初已开始。1874年派兵犯台,1879年谋划吞并琉球。王韬在此期间,连番上书清廷大吏,又在《循环日报》撰文多篇,力辩保有台湾、经营台湾及防范日本的迫切性重要性。他呼吁清廷千万不要放弃台湾,使其落入日人之手。他在《循环日报》上撰文分析日本海军的战斗力,提出与日本作战的策略说: 今苟与日本交兵,上之则速购铁甲,巧用水雷;次之则用最巨之炮,从高击下;下之则集船于内港,控扼要害以制之。若夫陆战之法,则我固可以操胜券矣……联络生熟各蕃,以为犄角,内外合击,兵民同心,无不歼者。若久而顿师不进……坐失事机,任日本肆意蚕食沿海之地,尽为日据……则吾未见其为计矣。(注:王韬:《论铁甲战舰》,1874年7月9日《循环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