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琉球三策》作者考(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复旦学报:社科版》 李庆 参加讨论

第三,我们从目前所见的点滴资料中,可以看到何如璋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是相当强硬并有决断的,比如,上引《笔谈记录》七月十八日,何如璋和副使张斯桂拜访金弘集。当金弘集说到,与日本进行通商谈判时,有人提出,“进口货,亦于洋货重税,而日本零碎产物,特免其税为佳云”时,何如璋立即说:此说弊端极大,切不可行!并且立即为金弘集设想了下一步应付的办法。此外,八月三日,金弘集到清公署告别,何如璋又特别提出了以后双方如何注意保守秘密的联系方法。通观那份《笔谈记录》何如璋的形象是非常通晓全盘状况,颇为干练,而对于日本,则抑于相当的警惕感。
    关于何如璋的对日态度,在日本的有关研究著作中也有记述,如佐藤三郎在《近代日本交涉史研究》一书中,有一篇专门谈到围绕琉球问题两国的外交活动:
    东京的琉球藩使,于何如璋赴任途中,在神户迎接他:出示了藩王的密旨,进行倾诉。在何如璋到达东京住所后,也时时和公使馆联系。以至于何如璋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抗议,此事终于成为日清间的外交问题而表面化了。而且,由于何如璋对当时日本国力评价甚劣,认为日本绝对没有可能因为此事而开战,所以用强硬的措辞反复抗议,因此从明治十到十一年(1879-1880)两国间的外交为此问题,呈现出非常紧张的状况。(20)
    由此可见,何如璋对日态度之强硬,而这和清政府的指令以及黄遵宪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四,从著述的情况而言,何如璋也决不是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政客。他所撰《使东杂咏》,乃是使黄遵宪写《日本杂事诗》的契机之一(21)。更有意思的是,黄遵宪曾对金弘集说:“《日本志》,仆与公(按,指何如璋)同为之,卷帙浩博,可为三十卷,姑未清草”(22)。由此观之,连黄遵宪自己的著作都是和何如璋一起撰述的,作为当时日本使馆最大公务的有关琉球的电文,怎么可能完全由黄遵宪一个人去承担呢?
    要之,前引有关何如璋及何与黄遵宪关系的种种说法是存在不实之处的。
    (四)
    为什么何如璋和黄遵宪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会有差异?这当然有主观阅历和客观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和李鸿章的关系,恐也是其中之一。
    李鸿章自1870年成为清朝的北洋通商大臣以后,在对外政策方面,取得越来越大的发言权(23)。何如璋、黄遵宪的出使日本,实出于他的决定。何如璋在行前,特意到天津“谒李伯相,语使事颇详”(24),便是一证。
    那么,当时李鸿章的整个外交格局中,对日本采取什么态度呢?据现有材料来看,似并未认识到日本的威胁,而主张与之和平相处。对于日本开始兼吞琉球的举动,清政府只是命令何如璋“到任后加以适宜处置。”(25)而当时李鸿章和社会上的诸多改良人士,主要感到的是来自北方的俄国的威胁。(26)
    何如璋到任后,根据接触到的情况,却对日本兼吞琉球的行动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这从他的立场来说,自然是适宜的。因为“适宜”本身就是一个并不确定的程度概念,但从一般的外交术语角度而言,它当包括有限度的,有克制的意味。也就是说,何的态度与清政府的指令存在着某些差别。这也就是何和总理外交衙门在琉球问题上反复争论的原由。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总理外交衙门,从他们重视北方俄国威胁的立场出发,不采取可能导致与日本开战的《琉球三策》中的“上策”也是很自然的了。而何如璋也为此失去了在日本的职务。(27)
    那么,黄遵宪当时对日本的看法如何呢,笔者在《论黄遵宪的日本观》及本文第一部分,已作过一些探讨。大略言之,黄遵宪基本上不认为当时的日本是中国的最大威胁,而对日本有“同文同种”的某种好感。这一点和李鸿章等的认识无大不同,而和上述《琉球三策》等文件中反映出来的对日强硬态度,则存在着某些矛盾。参照上述有关何如璋的资料,谁的看法与《琉球三策》等电文中反映了来得思想更相近,不也就明显了吗?换言之,即使《琉球三策》等电文俱出于黄遵宪的手笔,何如璋在事先也和黄遵宪进行过洽商。但《琉球三策》中反映的对日强硬态度,绝不能说只属黄遵宪一人,则亦是昭然若揭的。
    不少论者之所以把当时《琉球三策》等电文中的对日强硬态度归之于黄遵宪,乃是为了把黄遵宪说成是当时李鸿章“卖国”外交路线的对立面(28)。对李鸿章的整个外交路线的评价,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然而,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作为外交官的黄遵宪和提拔过他的李鸿章之间,并没有什么如现在不少论者所说的那种严重对立和斗争;相反,在对日本力量的估计,对日本的基本态度,对中、俄、日、朝四国在东北亚政治格局的设想,以及对朝鲜自立图强的方针政策等方面,勿宁说是极其一致的。上文引述过的黄遵宪《朝鲜策略》,黄遵宪在交给金弘集的同时,又通过何如璋呈给了李鸿章,得到李鸿章很高的评价,李鸿章在给朝鲜致仕太师李裕元的信函中这样说:
    我中国驻倭参赞黄遵宪所拟贵国《策略》一本,想已早达台览。此策
    揆时度势,实为贵国固国之图,亦即异日富强之本。(29)
    如果说黄遵宪当时和李鸿章在外交方针上处于对立状态,李鸿章会在外交信函中对他作如此高的评价吗?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败北,李鸿章受到社会舆论越来越强烈的批判,黄遵宪的思想也有了发展,二人对不少问题的看法产生分岐,这是事实。而即使到了那个阶段,黄遵宪和李鸿章之间的关系仍然不错。比如,那位在中西交流史上颇有地位的王韬,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流亡外国多年,据说,晚年得归故里,出于黄遵宪向李鸿章的缓颊说情,由此可见黄、李二人关系之密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