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从《醒回篇》看近代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 李健彪 参加讨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国内十四省留学于日本的三十六名回族青年学生,发起组织了“留东清真教育会”。第二年,该会在东京编辑出版了回族历史上的第一个自办刊物《醒回篇》,这是我国近代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办的一本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进步刊物。《醒回篇》虽然只出了第一期,但它却是在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我国,中华民族尤其是回回民族面临危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出版的,共五万多字,除《发刊序》外,有论文十五篇,其中国内来稿五篇,并附有国内东亚清真教育总会和留东清真教育会成立经过、章程及会员录,作者中除一人为汉族外,其余均为回族,而且大多数是力主学习西方,进行社会改革的留日学生,因此从这点上讲,这本刊物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近代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通过对《醒回篇》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些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继承了回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回族最早的先民刚踏上东方这块大地的时候,尽管他们的祖国远在千里之外,但他们已有了热爱中华的思想基础。从唐代至元代,许多回族的先民都在中华的历史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他们与中国本土的民族互通婚姻、繁衍生息之后,当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时,回族人便深深眷恋上了这块养育了自己的土地,爱国主义的热血便从此没有停止过沸腾。虽然回族人民在历史上遭受过巨大的灾难,但大量的史实证明,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回族人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样清晰地认识到了这点,回族“良臣猛将代不乏人……如珲侍中、赛典赤、常遇春辈……伟业丰功,足以争光历史,流芳千古。”①他们认为,回族与中国之关系“非居留于中国之外国人可比”,不能“自弃自外……而自失其固有之国籍,以退居于无国民责任之列也。”②正确阐述了回族与国家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对近代回族进行反帝爱国斗争显然有着启发和引导作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回族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政治力量的先进代表,回族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样继承了本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反思祖国的苦难和屈辱:“北尽黑龙,西跨天山,东南至海,其间一大帝国,昏蒙沉吟,佥曰“睡狮”……自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凡逆旅过客……乘人于梦寐间……枪林弹雨,车轰马嘶……苟振衣起视,则见危楼飞阁,列天神仙子之居,而回顾同侪,多处于濯淖汙泥之中……呜呼!噫嘻!谁作孽耶?其天耶?奈何我皆醉而彼独醒也?”③揭示了鸦片战争之后,我国人民饱受列强入侵,丧权辱国,任人宰割的痛苦历史,爱国感情之深溢于纸外。面对强大的外国列强和水深火热之祖国,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声疾呼:“今者欧风骤,美雨狂,边云急,塞月寒……愿我教青年子弟,志士仁人作尔气,奋尔力,从学武奋,负笈戎行……上而保效家国,下以授拯苍生。”④“发奋兴起,实力担负中国国民之责任。”⑤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醒回篇》里得到了系统、完整的表述。
    二、在历史的反思中更加强了民族团结的意识
    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面临列强入侵,有志之士图求强国的时代,他们亲眼目睹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目睹了帝国主义对祖国的肆意宰割,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现状出发,提出了各民族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强烈愿望:“甲午战败,庚子再创,外国人之入我国中者,未闻为我区别曰:‘某也满,某也汉,某也回,某也蒙’而惟肆行杀,同归一尽。盖同国如同舟也,乘组员之种类,无论其为黄为白,至于舟坏覆没,则其被难一也。以是而言,种族虽殊,以同国之故,则一国之盛衰强弱,莫不直接同受其影响。”⑥沉痛的现实,更强化了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民族团结的意识,在历史的反思中,充分认识到了中华民族为一体的重要性:“中国今日之形势,四面皆敌,非协力同心,化除种族之界,化除宗教之界,化除疆域之界,合四百兆人之脑髓而为一大知识,合四百兆人之资产而为一大经济,合四百兆人之体力而为一大陆军。”⑦这种民族团结的意识是以爱国为基础的,充分表现了回族先进分子的宽广胸怀,表现出他们不拘泥于民族与宗教的狭隘偏见,而是以国家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应当说,对整个回族来讲,民族团结不仅包括回族与中国其它兄弟民族的团结,而且包括回族自身内部的团结。清末之时,回族中的新、旧教派之争已十分明显,作为回族中的先进分子,他们清晰地看到了这点:“中国回教之分新旧也,不过数十年间事……其共当盛时,互相竞争,尝牺牲人命而不辞。虽其衰也,门户之见,固结尤严。在当局各囿一说,津津自守,而有识者,早其为回教之祸水矣。”⑧在当时教派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能有这种超脱的理性认识实在不易。由于回族自身“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从某点意义上讲,似乎削弱了回族的整体力量,于是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加强民族内部联系和团结的问题,并比喻道:“夫沙,散土也,团之即肖形;黍,散粒也,团之即能成粽。斯艺虽小,可以喻大,可谓人可忽之哉。”⑨回族是一个具有韧性和刚性的民族,尽管在清朝就遭受过无数次的大屠杀,但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这种既重视族内团结,又特别重视族与族之间团结的思想,充分显示了他们以大局为重,忍辱卫国的思想境界,这也正是回族人民可贵的精神品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