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孙占元 参加讨论

    

金冲及指出,中国的近代化走过的是一条格外艰难的道路。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在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状态中。在这样一个古老而又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近代化的中心目标就是要把以小农社会为主体的落后国家转变成现代的进步的文明国家。这是中国人在一百多年前根本没有想到过的全新课题。中国近代的进步政治运动,不管是温和的改革,或是暴力的革命,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24]
    在有关中国近代化与具体人物和事件的研究中,史学界发表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与人物都有所论及。这里择其要者予以阐述。
    有的学者把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上溯到鸦片战争,改变了以往认为始于洋务运动的说法。戚其章指出,纵观中国近代化所经过的历程,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即它的启动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当时重视了解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学习外国而引发起来的。这是近代最早的一批先进中国人,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林则徐。林则徐所倡导与推动的海防运动,启动了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初的早期近代化运动。一些有识之士起而应之,于是在中国东南沿海迅速掀起一个仿造西式战船的高潮,清政府也作出了制造战船的决定。然而,由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放弃了大规模造船的计划。因此,不能认为中国的早期近代化,是外国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恰恰相反,英国侵略者所强加给清政府的《南京条约》,不是促进了已经启动的中国早期近代化,而是使之遭到严重打击而告夭折。[25]
    有关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问题,史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国为中国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沈嘉荣指出,以军事工业作为近代化的起点,是从太平天国开始的。其军事近代化的途径有购买、缴获、租买、制造西洋枪炮四种方式。太平天国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更替,为洋务派的出台扫清了道路。太平天国还在思想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气息的近代化意识,尤其是《资政新篇》所勾勒的中国近代化蓝图,具有开拓性的划时代意义。[26]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本身并没有促进中国的近代化。明龙指出,从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领导阶级、政策等方面来看,这种封建化的政权同近代化根本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太平天国颁布的《资政新篇》看上去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文件,但它同太平天国运动本身却没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只是洪仁玕个人偶然经历的产物。可以说在太平天国运动里面并不具备实施近代化的条件,这个运动本身对中国的近代化并不一定有利。[27]
    许多学者为了深入研究洋务运动,自然要把它同近代化联系起来。由孔令仁、李德征主编的《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论文集,汇集了国内学者以此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吴承明认为,提出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主题,探讨洋务运动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外交的关系,探讨洋务运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问题,这是一个跃进。[28]胡滨论述了中国近代化早期的特点。他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通过洋务运动来考察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可以看出它不同于西方近代化的三个特点:第一,在西方国家中,实现近代化的任务始终是由资产阶级承担的;在中国,情况则不然,直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这个任务落到了地主阶级开明派即洋务派身上。第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是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民用企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轻工业。第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办”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近代工业。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但却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9]
    有的学者探讨了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茅家琦、虞晓波指出,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至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化的脚步极慢。甲午战争可视为洋务运动“富国强兵”政策的全面考验。甲午战争的失败,促成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甲午战后在政治上掀起维新变革思潮的同时,经济上也出现了以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大大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30]
    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这是史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为了再提高一步戊戌变法的地位,便把戊戌变法列入了社会革命的范畴。有的学者认为用近代化史观来看待戊戌变法比用革命史观更为实际一些。李喜所指出,用近代化史观去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观广泛得多,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31]
    有关清未新政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近几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忻平指出,清未新政是清朝最后10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革命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32]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应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有人提出辛亥革命阻断了清末新政,因此要背离革命的观点,但这并不为史学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林家有指出,在追求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有过许多仁人志士想通过改良的办法来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在帝国主义控制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求独立、民主、富强,从洋务运动到立宪运动都失败了,于是才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带来的政治民主化趋向,兴办实业高潮,以及由此导致的民族独立运动,都使近代中国加快了近代化的进程。[33]虞和平论述了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是如何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果这一问题,认为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近代化起到了较大的社会动员作用。他指出,在民国初期的5年中,全国出现了107个经济团体。形成了一个空前的高潮。这是社会各界在辛亥革命为之奋斗和开创的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精神鼓舞下兴起的。经济团体的勃兴体现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动员作用,给中国经济近代化造就了一个比较广泛而稳定的社会基础。[34]
    除了上述内容外,不少学者还专题研究了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近代化或现代化问题,使中国近代化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正是在史学界愈益重视对近代化问题研究的氛围中,胡绳呼吁“以现代化为主题来叙述和说明中国近代的历史”,希望能有“以现代化为主题写出来的中国近代史”。他指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作过些什么努力,经历过怎样的过程,遇到过什么艰难,有过什么分歧、什么争论,这些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题目。以此为主题来叙述中国近代历史显然是很有意义的。”[35]使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恰是史学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注 释:
    [1] 苑书义:《中国近代化历程述略》,《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2] 乔志强、行龙:《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史林》1998年第3期。
    [3] 刘大年:《当前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1997年1月11日《人民日报》。
    

[4]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