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四》“古史传说”的史料价值考辨(2)
二 我认为,《晋语四》所载这段话似为早期纵横家的言论,其可信度很低。 吕思勉先生说:先秦纵横家之书历来放在“史部”,这是不对的;横纵家之说“而非 事实”。[5](P129)纵观上引《晋语四》中的一段话,完全具备纵横家言论的特点。 纵横家言的特点之一是耸动所说对象获取某种利益,而《晋语四》则直接标明是“义 以导利”、“以济大事”。《韩非子》说纵横家“所说出以厚利者也”。[6]司空季子 正为了夺晋国江山的“大事”、“厚利”:重耳流亡数国,身边只有几个近臣,许多国 君大约认为他不会有所作为,想回晋为君只是白日梦,往往不以礼相待,此时,强大的 秦国国君竟欲以女下嫁,这正是获得外部强援、实现梦想的好机会,所以,司空季子编 造那一段“古说”劝说重耳,正是为了“导利”、“济大事”,此实为纵横家的本色。 所谓“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这类纵 横捭阖之词,正是纵横家的惯技,与“史”无关,试想:重耳到郑国受到冷遇,其国君 正是“同姓”,他要夺晋国社稷,其时之国君正是他的侄子(同姓),这些“同姓”何尝 同德、同心? 纵横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揣摩劝说对象的心理活动。《韩非子》说:“凡说之难,在知 所说之心”,反之,抓不住对方心理,“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6]《史记 ·苏秦列传》中说:苏秦“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据《史记 集解》说:《鬼谷子》中就有《揣摩篇》,无非是推测对方心理,有针对性地消除对 方疑虑。《晋语四》也具有这个特点。重耳因秦穆公之女怀赢曾嫁给子圉为妻,而他与 子圉为叔侄,共娶一女,实为伦常所忌。所以,重耳“欲辞”。司空季子针对他的心理 ,除讲“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之外,就是竭力排除重耳正常的伦常观:“今子与 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弃,以济大事,不亦可乎?”这显然是编造理由:娶妻避同 姓,是怕生子“不繁”,古人早有科学认识,与“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的 政治问题不是一回事;重耳与子圉既为叔侄关系,便不是“道路之人”。可见其言语之 任意性。所以,充实其论点的那些“古事”大抵也只是信口道来。 三 我之所以认为《晋语四》所述“古事”是“信口道来”,兹有数证。 首先,可以从其自身的矛盾、不合逻辑的事实中窥见真谛。既说黄帝之子十四人“同 姓者二人而已。”稍有计算能力则可知,按其所说,十四人就应是十三姓。可下文却说 十二姓,此其一;在说“同姓者二人”之后,说“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下文又说 “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两人姓己,两人姓姬,则同姓者便不是“ 二人而已”,而应是“两个二人”,此其二;同一个“青阳”既说是己姓,又说“同于 黄帝”,为姬姓,由该文所列出的十二姓中,己、姬分明是两姓,那么,青阳到底姓己 还是姓姬?此其三。这些矛盾透露,司空季子的这段话只是他惧怕重耳辞婚而失去强援 、情急之下随口编出。对此,早年顾颉刚先生就已经指出过:短短几句话,错乱如此, 足见此人“胸无定见,逞口瞎说。”[7](P17)这种梦呓般的话显然不具有史料价值。 其次,《晋语四》中这段话与史实不符,也可看出它是编造、捏合而成。所谓黄帝之 子所得的十二姓,曰: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有些姓 无可考,有些姓根本不出于同一部族。清人崔述就不信这些话,他指出:《晋语》所说 十二姓见于《左传》的只有姬、祁、己、任、姞而已,而这些姓皆互为婚姻,“果同 祖也,可为婚乎?”[8]由史籍校核,有些姓各有渊源。《国语·郑语》云:“祝融之后 己姓。”祝融一直被南方的荆人当作先祖,则己姓出于南方部族;《左传·僖公二十一 年》载:“任、宿……风姓也,实施太昊及有济之祠”。任姓显然属于以太昊为宗祖神 的东夷部族。这里都当作黄帝之子,显然也与其它古说相左。 再次,从理论上分析,远古中国各族是否有个共同祖先?是否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古 代许多方国部族都出于黄帝呢?我的回答是:不可能!若由理性的目光观察,中国最早的 姓氏与氏族、氏族的原始宗教相关,或源于图腾(如商人),或源于某个特受尊崇的自然 神(如东夷之太昊氏、少昊氏)。大抵如恩格斯所说:“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神,”“ 这种神被假设为氏族的祖先”。[9](P97,103)80年代后期,杨知勇先生撰文指出:原 始时代,“每个氏族部落只祭自己的神”,“神系和族系的一致性主要建立在血缘观念 和血缘感情之上。”[10]由原始时代神、祖的氏族性决定,各氏族就不可能有一个共同 祖先。 最后,从考古学上看,中国远古各族也没有共同“祖先”。由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 期考古资料可以看出,黄河上游、黄河中游、下游,长江中游、下游,辽河流域各处的 墓葬方向、色彩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学者指出:墓葬习俗等反映了“随祖归宗”的观 念,[11](P253)墓葬方向不同,则“祖”也不同。 上列各种考古文化都有各自的渊源。如黄河上游的仰韶文化承老官台、大地湾文化, 中原的文化由磁山--裴李岗文化发展而来,黄河下游古文化由北辛文化而来,长河下 游古文化则源于河姆渡文化,长江中游则缘自大溪文化……这些文化都有距今七八千年 前的源头,绝不可能出于“距今五千年”的黄帝。所以,《晋语四》将各部族的姓氏统 统纳于黄帝名下,都成了黄帝之子,实不能视为史实,其出于纵横家的编造当属无疑。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