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皮锡瑞之史论与其政治思想(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求索》 吴仰湘 参加讨论

“善变而取法于古”
    嘉道以来,随着清政的渐渐陵夷,和外患的日趋深重,变革时政的呼声逐渐成为实际的革新浪潮,经世改革、洋务自强、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四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前后连贯。有着强烈经世救时志愿的皮锡瑞,于此时代潮流,先有所感受,继而投身其中,戊戌时期积极宣传和推动湘赣两省的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蓬勃展开之际,又在湖南热情兴办新学;他先后就变革科举、革新教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等提出许多具体主张,并对晚清改革进行理论探索,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变法思想。皮锡瑞曾多次自述说:“抗论时事,盱衡今古,鄙宋明之贫弱,慕汉唐之富强,少作诗文,多是此种议论。”(注:皮锡瑞:《师伏堂日记》(手稿),藏湖北省图书馆,戊戌年三月十九日、三月十九日、六月初六日、三月二十日、七月廿九日、闰三月十六日、四月初七日、七月十七日、七月十八日、四月初三日、四月初七日、十一月廿四日、十一月廿八日。)综观他的变法言行,可见其变法思想的萌生和成熟,始终与“参考历代史事”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
    甲午战争前,在思想相对封闭、于西学新知未予迎受的情况下,皮锡瑞出于革除晚清弊政的实际需要,对历史上的改革尤其是王安石变法格外关注。早在1873年,他就比较同样依托《周礼》进行改革的王莽和王安石,说“分明一样周官法,犹胜荆舒但理财”,意谓王莽能变制度,优于王安石只知敛财;他吟咏范仲淹,有“倘能更制度,何至用荆舒”,惋惜庆历新政未作制度法令的变更,没能革除赵宋积弊。(注:皮锡瑞:《师伏堂诗草》卷一,长沙,思贤书局,甲辰本,夜话有感呈杨霖生、和元人十台诗、读史二十六首、渡江南归轮舟中作、京口二、读史二十六首、读史二十六首。)1874年,皮锡瑞又专作《王安石论》,称赞王安石能锐意变革,然而志大才疏,不足以任大事、谋大政,不知对症下药,一革赵宋积弊,徒侈求富求强。皮锡瑞批评他循着“欲强兵,必先聚财,欲聚财,必先科敛”的思路改革,造成新法之弊过于旧法,百姓受困更甚于前,加上用人不当,结果宋廷未获变法之益,反受变法之祸。在皮锡瑞看来,宋之积衰,非因贫弱,乃在体制有弊,“失在内积嫌疑,制过繁重,外托忠厚,弊内委靡,赏加无名,刑废不用,财不外散,兵无专属”,以致富拥四海反而仰屋嗟贫,势席全盛反而输金送帛。因此他认为变法的关键在革除弊政苛法,“使能惩其敝辙,振其颓唐,上罄推心之诚,下免掣肘之患,雄边巨镇,委以重兵,郊赏冗官,除其滥费,变牛毛之法,网漏吞舟,任虎牙之将,权寄授钺,守府虚器,戒周末之文弱,矢志变法,挞鬼裒荆,仿商家之骏厉,则积弊可渐革,富强可立致也。”(注:皮锡瑞:《师伏堂骈文》卷三,诸葛亮论、演连珠、孔融荐祢衡论、演连珠、孔融荐祢衡论、王安石论、演连珠。)后来他又指出:“宋法最陋,本宜变,特所变者,在去其猜防苛细之法,以尽人之才。荆公误以为当致富强,乃愈形贫弱。”他还指斥当时反对派“误谓一切不当变,而又无致富强之术”(注:皮锡瑞:《师伏堂日记》,壬辰年八月十日。)。可见,皮锡瑞一再批评王安石,并不是反对变法,而是认为变法首在变更制度。他关于变革的思考,因有史事可鉴,一开始就能深入到体制的层面。
    评论王安石变法时,皮锡瑞提出“琴瑟贵乎更张,而猝然更之,则弦绝”,认为改革要谨慎从事,反对猝变和过激主义。事实上,主张渐变、不求速效以收实效正是皮锡瑞变法思想中的重要一项,他曾明确提出:“一切不变,施之今日,固不相宜,扫地更新,望之今人,亦恐难逮,宜去其太甚,尽其所得为守旧、维新。”(注:皮锡瑞:《师伏堂日记》(手稿),藏湖北省图书馆,戊戌年三月十九日、三月十九日、六月初六日、三月二十日、七月廿九日、闰三月十六日、四月初七日、七月十七日、七月十八日、四月初三日、四月初七日、十一月廿四日、十一月廿八日。)劝诫维新者不必与旧法完全决裂,认为扫地更新的方针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1898年3月底,《湘报》刊出易鼐《中国宜以弱为强说》,提出“改法以同法,通教以绵教,屈尊以保尊,合种以留种”,公开宣扬全盘西化,引起守旧人士激烈反对。皮锡瑞对易鼐的观点很不以为然,而赞同“今即顿进,亦难求速效,不若用渐进法”(注:皮锡瑞:《师伏堂日记》(手稿),藏湖北省图书馆,戊戌年三月十九日、三月十九日、六月初六日、三月二十日、七月廿九日、闰三月十六日、四月初七日、七月十七日、七月十八日、四月初三日、四月初七日、十一月廿四日、十一月廿八日。),坚持变法应该走平和、渐进之路。对于变科举、废八股,皮锡瑞本来心情急迫,但要付诸实施,他却很不同意一朝尽变。当时还有人以为学堂既办,科举将废,人才必定全出于学校,皮锡瑞却说:“窃恐一时未能及此”,他再次援引王安石变科举的故事,指出:“昔荆公尝欲变科举一出于学校矣,而卒未能尽变。宋时惟太学有三舍之法,升至上舍,即可出身,不必由进士,而进士科卒不废……将来变法,恐亦只能如此,太学出身与进士并重,未必能遍开学堂,全废科举。”(注:皮锡瑞:《师伏堂日记》(手稿),藏湖北省图书馆,戊戌年三月十九日、三月十九日、六月初六日、三月二十日、七月廿九日、闰三月十六日、四月初七日、七月十七日、七月十八日、四月初三日、四月初七日、十一月廿四日、十一月廿八日。)后清廷大规模兴办新学时,皮锡瑞即以旧式教育与利禄之途直接关联,力主给学堂学生奖励功名出身,来加快新式教育的普及。(注:皮名振:《皮鹿门年谱》,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8、80~81、98~103、33、81页。)
    皮锡瑞的另一个重要变法思想--反对尽变西法,更是他“善变而取法于古”的变革思路的产物。在评王安石时,他强调变法要对症下药,“用药期于瞑眩,而昧者用之,则病增”,批评王安石未能找准北宋积衰的病源所在,没有从根本上革除北宋的弊政苛法。1895年,对西学尚疑信参半的皮锡瑞曾提出:“现在之事,宜先清内乱,严惩贿赂,刻绳脏吏,责帅以法,实事求是,乃可变法,且必先改宋明陋习,不必皆从西法。”(注:皮名振:《皮鹿门年谱》,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8、80~81、98~103、33、81页。)1897年以后,皮锡瑞对西学的态度已有根本改变,公开倡导向西方学习,要求引进西学以自强,可是,随着对维新运动越来越多的参与和思考,他更加明确地提出反对尽变西法。(注:详见皮锡瑞:《师伏堂日记》戊戌年二月十五日、二月十七日、三月十四日、四月初七日。)皮锡瑞反对一切效法外人的变法论,虽是因为他坚守夷夏大防,以为“变夏用夷,尤非善变”(注:皮锡瑞:《师伏堂骈文》卷三,诸葛亮论、演连珠、孔融荐祢衡论、演连珠、孔融荐祢衡论、王安石论、演连珠。),和担心变法不善,不仅西法未能学到,连中国固有的文化也会丧失,然而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他对时政弊病的根源有迥异于常人的分析。皮锡瑞始终认为,清朝沿袭宋明成制,多有缺漏、苛虐,“今法多沿明,明法又本于宋,与唐以前判然不合”(注:皮锡瑞:《皮鹿门学长南学会第九次讲义》,《湘报》第57号。),而他一直“鄙宋明之贫弱,慕汉唐之富强”,并归因于汉唐之制甚美,而宋明之法多弊。因此在他看来,只要革除宋明弊法,恢复汉唐良规,国家就会强盛,民族就能有振兴,即其所谓“必先改宋明陋习,不必皆从西法”。直至清末新政时,他还说:“方今言变法,尤宜讲求古今通变,汉唐以上,何以富强,宋明以下,何以贫弱,诚于历代沿革得失升降之故,了然心目,思所以善变而取法于古,有不必尽学于四夷,而自可以强中国者。”(注:皮名振:《皮鹿门年谱》,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8、80~81、98~103、33、81页。)可见皮锡瑞始终反对一味取法外国,强调变法要参照本国历史经验,从古今之变和历代治乱得失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