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人物志》政治思想分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吴丕 参加讨论

(二)具体考察法
    人才分类是识别人才的基础工作,选拔人才的实际工作需要具体考察法。刘劭首先提出识别人才的原理:“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兼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接识》篇,下同)。这里的“流”指的是“流业”,即专业。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可以识别与自己具有相同专业知识的人才。具备的专业知识越多,识别人才的范围越广。根据这一原理,政府中负责识别选拔人才这一工作的官员必须是“兼有诸流”的“国体”之人。“国体”之人位任“三公”。这里包含了两重要求:一是学识渊博,在选才标准上比较全面,可以保证选才得当;二是地位高,可以保证正确用人路线的推行。
    国体之人如何去识别人才呢?刘劭提出了“接谈”的方法,其实就是口试。其内容是“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可见接谈所考察的是人才的专业知识。
    仅靠接谈还不足以全面了解人才,听其言还须观其行,刘劭又提出“八观”、“五视”的方法。八观法(《八观》篇)内容如下:“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讲的是如何识别因私妨公的假人才。“二曰观其{K19704.JPG}变以审常度”,意思是说要透过外表看本质。“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是根据个性特征判断人才的归类。“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是与真正的人才对照来识别似是而非的假人才。“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是根据拘泥礼节或真诚待人两种态度判断人才的人际关系。“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是根据待人的豁达大度或斤斤计较来区分君子与小人。“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一分为二,从短处知其长处。“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是根据人的智力高低来判断其才能大小。
    八观法除了对人才进行性格分类与能力分类外,还很重视识别假人才,注重政治人物的人际关系,强调用人所长,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内容。
    五视法是从较广泛的背景中,对人才的人格进行了解的。五视法是:“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效难》篇)
    接谈与八观、五视合起来可以说是对人才进行观察、推荐、测试、识别的系统方法。这是刘劭对历史上长期实行的察举法(曹魏时期是九品中正制)所做的较全面、较深入的经验总结,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内容。这是因为我们今天即使有了比察举法完善得多的制度,也仍会在某种范围内使用类似于察举制的方法。不过,历史已经证明察举法肯定是一种不完善的制度,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病,刘劭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
    (三)察举制的弊端
    在《七谬》篇里,刘劭指出了察举法实行中的七种问题,都是从察举者不称职这一角度提出的。观察者或者偏听偏信,“谬于察誉”;或者固执己见,“惑于爱恶”;或者被假象所迷惑;或者缺乏发展的眼光,都会造成识别错误。观察者不称职有心理上的原因。一般说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推荐选拔的办法促使人们呼朋唤友,拉帮结派,因为人们的习惯是“亲爱同体而誉之,憎恶对反而毁之”。人们对于他人之间的互相超越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却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这叫作“乐人之进趋过人,而不能出陵己之后”,因而会出现“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害”的现象,在推荐人才时不肯推荐高于自己的人才。从《七谬》篇中还可以看到被观察者这一方面的问题,例如:富贵者“货财充于内,施惠周于外”,“虽无异材,犹行成而名立”。贫贱者“则欲施而无财,欲援而无势”。道出了察举法在财富的挑战面前会失去其公正性。在《效难》篇中刘劭指出有人“未至而悬欲”,“得志而从欲”,采用自饰欺人的手段,这是最一般的现象。
    《效难》篇对察举制还有进一步的总结,指出它有两大难题:第一大难题是人才“难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观察者“各自立度”,标准不一,结果是“其得者少,所失者多”,被推荐上来的人有许多是“名犹(由)口进,而实从事退”。第二个原因是“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这是察举制永远不可能解决的大问题,因此选举的范围总要受到局限。察举法的第二大难题是“无由得效之难”,虽然“良才识真万不一遇”,但识别出人才后要使之发挥作用也不容易。荐举者“身卑力微”、“不在其位”固然不行,虽在其位,言不见听也不行,这就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本身了。
    刘劭对察举制的批评是十分深刻的,这与当时实际情况有关。察举制在汉代已经出现许多弊病,曹魏政权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还是察举,因此同样出现了严重问题。当时官吏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到了公开化的程度,比如蒋济作护军负责武官选举时,人们就编了歌谣说:“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为人督,五百匹。”有人去问蒋济,他竟然声称:“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一般文人士子虚意矫饰、交相毁誉形成风气,许多人徒具虚名,连魏明帝也曾十分愤慨地说:“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⑧
    察举的问题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刘劭在人才分类、考察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尽管有其益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过,他把察举制本身的弊病揭露出来,给后人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资料。经过三百多年以后,我国终于在隋唐时期形成了比察举制较为完善的科举制,这是中国人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项贡献。刘劭的思想在中国选举制的发展史中也应有一定的地位。中国从清末废除科举制以后,一直没有制定出更好的选官制度,实际上回到了察举选拔的老路上去。因此在读《人物志》时难免会发现,刘劭揭露的某些问题在现实中也有所表现。从这一点看,研究《人物志》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