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特点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使其门客人人著所闻集论而成。《汉书·艺文志》列于杂家。近来有人提出新的看法,有说是新道家,有说是新儒家。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这是一部政治著作。主要讲如何统一天下,统一以后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如何进行治理等问题,重点在于探讨一个长治久安的政治方案。吕不韦不仅有较好的文化素养,而且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更重要的,他有长期执政的经验。他是一位勇敢的探索者。他编是书,既非以道家为主,亦非以儒家为主。其高明之处,在于不囿于一家一派之说,而是站在百家之上,欲取百家之长、舍百家之短、熔百家于一炉。如果一定要给《吕氏春秋》分类,它仍是传统意义上的杂家。由于这是一部政治著作,我们应先从政治思想上加以分析。《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有鲜明的特色: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样富有民主性的政治口号,主张贵公去私,提倡以义兵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封建制度。既主张君主专制,又提倡无为而治;既主张法治,又提倡德治。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下面,我们就《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这些特点作初步探讨。 一、提出贵公去私的政治主张 《贵公》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是古代民主思想的光辉命题,是《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立论的基础。《礼记·礼运》认为古代曾经有过“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才成了“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吕氏春秋》的观点与《礼记》的看法不尽相同,认为不管过去、现在、将来,天下都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这是一个古今通行的公理。从这个公理出发,要求上自天子,下至臣民,都要贵公去私。这个“公”字,有人认为没有“公家的”意思,只有“公正”的意思。其实它含有以上两方面的意思。贵公就是以“公家的”为贵,办事要公正。这个“私”字,也有两个含意:一是“私人的”意思,有时指私心;二是“偏私”的意思。“去私”就是去掉私心,办事不能偏私。《吕氏春秋》从三方面来论证这个观点。第一,以天地日月四时——大自然对万物公而无私为理论根据来加以说明。《去私》说:“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贵公》说:“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作者从“人法天地”思想,推演出天下是天下人公有的结论。这种推演方法虽然犯了“不同类相比”的错误,但在当时来说,这样推演而得出的结论,是有积极意义的。①第二,从君道起源加以论证。《恃君》追溯上古时代,没有君主,“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此无君之患。”并记述四境之外,尚存在无君之地。“其民麋鹿禽兽,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原始人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大自然的威胁,二是内部相残。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人们只能过群居生活。立君之道,就在“群聚”的基础上产生。《恃君》说:“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于群,而人备可完矣。”为了和大自然作斗争,为了协调人群内部的各种关系,也就是“为天下忧虑,莫如置天子也;为一国长虑,莫如置君也。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吕氏春秋》当然不可能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论述国家的起源。但是,它认为“凡主之立也,生于公也,”从而论证天子、国君、官长都要贵公去私,这是有它的合理性的。第三,总结历史的经验,证明“公则天下平”,私则天下乱。《贵公》说:“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文章以齐桓公为例,说明贵公去私的重要性。“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于户。” 怎样贵公去私?《吕氏春秋》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君主来说,贵公去私的关键在于通乎性命之情。《有度》说:“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当无私矣。夏不衣裘,非爱裘也,暖有余也。冬不用扇,非爱扇也,清有余也。圣人之不为私也,非爱费也,节乎己也。节己,虽贪污之心犹若止,又况乎圣人?”性命之情,是指生命的天性。通乎性命之情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主观要符合客观,人要顺从自然的法则,如夏天不穿皮袄,冬天不用扇子;另一方面指“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知度》)节制自己,去掉贪污之心。君主通乎性命之情,在位时就行君道。“君道何如?利而物利章”(《恃君》)君主要根据公法造福于民,不图私利;同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去位时,把君位让给贤人。“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去私》)为公还是为私,是贤君与暴君的分界线。《吕氏春秋》公然主张推翻暴君,拥立贤君。《恃君》说:“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故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作者总结历史经验,认为乱难时作、国家兴废的原因就在于天子以天下为私利、国君以国家为私利、长官以官位为私利。“德衰世乱,然后天子利天下,国君利国,官长利官。此国所以递兴递废也,乱难之所以时作也。”作者认为君道不可废,把封建君主制度看成是万世不可革除的社会法则,表现了时代的局限性,显然是错误的;但另一方面,主张“非君”可废,承认改朝换代的合理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同时,指出君主以天下为私是朝代不断更替的根源,从而告诫君主要贵公去私。这在当时来说,确是一种可贵的见解。 对人臣来说,只有贵公去私,才能以公及私。《务本》说:“《诗》云:‘有晻凄凄,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谕大》对公与私、国与家、家与身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公安则私安,国强则家富,主尊则臣荣。人臣“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为了国富民强,长治久安,君臣都要以国家为本,以人民为本。为公还是为私,是贤臣与邪臣的分界线。《去私》赞扬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一心为公。称颂墨者巨子腹{K1B102.jpg}执法诛子,大义灭亲,“巨子可谓公矣。”人臣不仅要秉公办事,而且不能以权谋私,要以功伐求荣富,无功不受禄。《务本》说:“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在处理国与君的关系上,主张以国为本,倡导被瞻所信奉的“不死君,不亡君”的原则,不为君个人去死,不为君个人去亡。《应同》强调“君同则来,异则去。”认为“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这种观点显然与秦汉以后统治者所宣扬的“忠君”思想是大相径庭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