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特点(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宁波师院学报(社科版 管敏义 参加讨论

《吕氏春秋》反对专恃威势法术治国,主张以德治法治并举、恩威并施来纠正秦自商鞅以来一味强调法治的偏向。《义赏》说:“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法治与德治并不对立,二者可以互相促进。《吕氏春秋》所主张的德治,还有它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特别强调“行义”。《上德》说:“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要德治就要行义,要行义就得利人。《适威》说:“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德治要为民除灾、致福。《吕氏春秋》甚至把行义、利人置于法治之上。《用民》说:“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如何把农民安定在土地上,是保证社会安定的先决条件。《吕氏春秋》认识到仅仅用法治是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只有法治德治并举、软硬两手兼施,才能长治久安。这是颇有远见的见解。汉以后的有见识的统治者基本上是按这个模式进行治理的。但是秦王政否定了《吕氏春秋》的治国方案,采用韩非的法家路线,对农民用严酷的手段进行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导致了秦王朝的覆灭。
    综上所述,《吕氏春秋》博采众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它吸收法家的法治思想,又提倡德治,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它比韩非高明之处;它吸收儒家的德治思想,又主张法治,强调变法,这是它比孟子高明之处;它吸收墨家的义利思想,又提倡义战,反对“非攻”,这是它比墨子高明之处;它吸收道家的“无为”思想,又不反对有为,主张寓有为于无为之中,这是它比者、庄高明之处;它强调君主集权,又主张贵公去私,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样富有民主性的口号,这是它比先秦所有思想家高明之处。它的目光比秦王政更为远大,它不囿于秦国一隅,而放眼于天下;不仅关注当时的统一事业,还提出了统一后的治国方案,为即将到来的战略转移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后来的事实证明,秦王政否定它的政治主张是一大失误。但是,如前所述,《吕氏》的政治思想也存在空想的成份,它所主张的无为而治,虽含有限制君权、发挥众智众能等合理成份,但在君主专制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不妨将它看成是封建社会初期,中国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在探索统治思想的过程中,试图实现较为民主的政治的一种设想。
    注释:
    ①人法天地思想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强调主观要遵重客观,这是合理的;另一方面,把社会看成是自然的副本,从自然状态中直接推论出社会的性质及人的行为准则、犯了不同类相比的错误。
    ②《韩非子·主道》:“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
    ③见《商君书·靳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