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求生存”的涵义 “人类求生存”的涵义,是指人类经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求得生存。孙中山说:“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注:《孙中山选集》,第817页。)。可见孙中山是把一切人类的努力, 都包括在求生存内容之中的。它有以下两层具体的涵义: 其一,人类求生存包括着精神努力。精神中自然含有意欲、信念一类成分,孙中山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注:《孙中山选集》,第117页。 )又说:“人民心力为革命成功的基础”(注:《孙中山选集》,第539页。), “心力”当然包括意欲、信念等。否认孙中山所说的人类求生存包括精神努力,是没有必要的。但把求生存看做仅仅就是意欲,更不正确。 其二,人类求生存包括着实际活动的努力。从中山先生的具体论述而言,应该说,它更多地包含着实际活动的努力。“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所以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注:《孙中山选集》,第693页。)。奋斗显然是指活动, 其内容:一是物质生产活动。他说:“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第一是交通事业……第二是矿产……第三是工业”(注:《孙中山选集》,第841页。)。在讲到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时, 孙中山还特别提到要用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二是解决分配等的经济活动:“我们要完全解决民生问题,不但要解决生产的问题,就是分配的问题也要同时注重的”,应采取“分配公平方法”(注:《孙中山选集》,第860页。),实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 三是政治活动:“人类要解决生存,必须有两件最大的事:第一件是保,第二件是养”(注:《孙中山选集》,第693页。)。“养”靠生产,“保”即自卫。 在文明社会里,无论个人、团体或国家,要自卫就要有权,为此便须进行政治活动。“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收回外人管理的海关,我们才可以自由加税,实行保护政策”(注:《孙中山选集》,第876页。),以发展民族工业。 由这里看出,他说的政治活动还包括民族斗争。“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如果政治不良,在国家里头无论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注:《孙中山选集》,第738页。)。 四是文化科学教育等活动:“世界进化,随学问为转移”,“盖学问为立国根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购来”(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22-423页。)。 “非学问无以建设也”(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60页。)。“学者,国之本也”,故必须振兴教育,“育人才而培国脉”(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53页。)。教育曾被孙中山列为民生主义的“四大纲”之一。在《民生主义》中,孙中山多次提出要以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他还说过:“世界上的文明进步,多半是由于宣传”(注:《孙中山选集》,第557页。),等等。 可见孙中山讲的人类求生存,既包括了人的精神努力,又包括了人的实际活动。实际活动则包括了从物质生产、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到宣传的各种活动。 2.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 孙中山说:“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人类因为要有不间断的生存,所以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所以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注:《孙中山选集》,第817、813、155、156、693、699页。)。定律义同规律,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孙中山承认人类历史是进化的,并认为这种进化存在着必然趋势。他说,世界潮流如黄河、长江的水流一样,虽有曲折,但一定向东,阻止不住。正是有这样的思想基础,他才提出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孙中山的思路是:人类只有不间断地求生存,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这种进化的原因,便是人类求生存。从因果必然联系的角度看,孙中山讲的这条定律更准确的表述应该为:人类求生存导致社会进化是历史发展的定律。 孙中山提出这条定律的理论意向,也是指向流行的唯物史观的。当时流行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构造决定上层的表面构造,物质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高动因。孙中山认为这种历史规律论有忽视人的缺点,因此表示不赞成。他说:“人类求解决生存问题,才是社会进化的定律,才是历史的重心。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没有发明社会进化的定律,不是历史的重心”(注:《孙中山选集》,第817 、813、155、156、693、699页。)。 这里讲的“重心”和民生是历史的重心不一样。民生这个重心是孙中山对横向社会内容的看法,这里则是指从社会历史发展进化的角度看,“重心”即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物质发展,而是人类求生存。 孙中山指出了流行的唯物史观的历史规律论存在着忽视人及其实践活动这个弱点。但他提出的脱离社会环境的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亦不能成立。孙中山提出的这个理论命题,虽未解决问题,但其理论价值则在于,它启示着人们应结合人及其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更深入具体地探索历史发展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