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书录续篇(2)
中国史学发展史 本书有“编者说明”,指出本书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中国历史学的起源、发展,直至逐步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索和总结;确切地划分其发展阶段,阐明各阶段史学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丰富的史学遗产进行批判、总结,重点放在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上。” 全书分上下卷。上卷四编:奴隶社会的史学和封建社会的史学上、中、下。下卷二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学上、下。每编前都有“概说”,概括这一编的要点。编下分章,少则三章,多则七章。 本书出版前,中国史学史著作大都只写古代部分,本书首创从奴隶社会的史学一直写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学,下限断至1949年,这是本书比较突出的特点。 上卷第一、二编因中国史学的发展状况还比较单纯,写得比较整齐。第三、四编因史学发展趋于复杂化,作者采取了删繁就简的写法,封建社会的史学(中),实际上只写了宋代史学,封建社会的史学(下),实际上只写了清代史学,许多枝节问题或略写,或删削。 由于把重点放在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上,对不少在史学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史家史著讲得极少,如裴松之《三国志注》讲了一句共二十个字,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在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私人记事修史的兴盛”中提了一下,但是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写在下面第三章。这样,《通鉴》尚未修,就有人在注《通鉴》了,显得有些混乱。书是由十一位作者合作写成的,虽然有人负责通稿,但工作不够细致,所以才会出现上述情况。再有,各编章论述的深度、广度和行文风格也有未臻一致之处。 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 本书前有朱杰勤写的序和编著者写的导言。“导言”云:史学史的研究是“通过对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史学史的研究重点,是历代史家记述史事的观点和方法、历史上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斗争以及历史编纂方法的演变等。” 全书分四编,编目依次为:古代史学的萌芽创始--商至战国的史学,古代史学的确立和发展--秦至南北朝的史学,古代史学的繁荣兴盛--隋至元的史学,古代史学的迟缓发展--明清史学。编下分章,一半的章下分节。 全书有三章为“简说”或“略述”,即:“秦代史学简说”,结论云:“秦史学在我国史学史上没有显著的地位,但也不能说是一片空白。中国史学的发展,是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的。”“五代史学略述”,结论云:“动荡而短促的五代十国时期,竟能修撰出这样的一部《旧唐书》来,其史学成就也就不可谓小了。”“明代史学略述”,结论云:“明代的史学成就远远比不上宋代,在封建专制的严酷统治之下,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了,编纂方法也只是因袭前代而无创新,因而在明代出版的史书中,竟难以找到能自辟蹊径,有自己独创特点的作品。这完全是封建专制压迫的结果。”三段结论中,对明代史学的结论显然评价过低,而且也是与事实有出入的。前人受清代四库馆臣的欺蒙,对明代史学往往不去研究,如果花点力气去研究,恐怕会另有发现,至少不会比秦代史学、五代史学差的。 中国史学史(第一册) 本书有题记,说明全书分叙篇和先秦两个部分。关于“叙篇”,谦言曰:“篇内的大部分,都是我的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供同志们参考的。”关于先秦史学部分,亦谦言曰:“这些看法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商榷。” 叙篇分五章,章目依次为: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上),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下),有关史学史的古今论述,我的摸索和设想。先秦史学部分亦分五章,章目依次为:从远古传说到国史的出现,《春秋》经传和私人撰述,战国时期的多种撰述,历史观点的初步形成,历史知识的运用。章下有黑体字分目,分目下又有细目,每一细目后标出书中的页码。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作者分古代部分为五期,即: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分近代部分为二期,即:近代前期(1840到到五四前夜),近代后期(五四以后到1949)。对近代后期中的考据学派,另立一目加以论述。 叙篇第五章“摸索中的一些体会”是作者多年研治中国史学史的经验之谈,对有志研究史学史的青年学者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叙篇第二章在谈史学史分期问题论及明代史学时,评价也未免过低。其实,从明初开始,仅就传记一类的书而言,尤其是写当代人的传记,已经开创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局面,是史学史发展过程中很值得多加考虑的动向,就连一向对明代史学持鄙夷态度的清四库馆臣,也不得不承认“明自成弘以前,风会淳厚,士大夫之秉笔者,类多直质不支,无缘饰夸大之词,尚属可以取信”。因此,明代史学恐怕很难以“苍白”二字下断语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