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高度重视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追求国家民主富强。是李大钊爱国革命思想发展的又一显著特征。李大钊对祖国深切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从政治上改造国家,争取民主独立,而且体现在寻找国家民族富强之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首先,从唯物史观出发,重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从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中,多次强调指出:“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构造,全社会的表面构造,都依着他迁移变化”;“物质的生产力为最高动因”,经济发展规律是不可违抗的。 在初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科学规律,肯定经济基础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李大钊进一步说明经济建设和“物质改造”的重要性。早在1918年六七月间,他就撰文告诫国人“物质的生活,今日万不能屏绝勿用。”1919年6月,他在《面包运动》一文中,更深入浅出地指出“吾侪小民,只是要吃饭要紧”,强调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是天经地义的大事。因为他认为“经济的生活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条件。”人生活在一定社会制度中,总要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维持生存的条件之于个人,与生产和消费之于社会中因素的关系。”只有生活资源丰厚,“物质上不受牵制,精神上才能独立。”因此,李大钊在《少年中国》第1卷第3期上,阐明“少年运动”的第一步,必须推进“精神改造”和“物质改造”,二者犹如“车的两轮,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此即“物心两面”和“灵肉一致”的改造运动。 基于上述认识。李大钊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希望通过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达到美好的社会境界。他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思想,而且是“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因为“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我国将来建设社会主义也会有自己这种的特性。“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同样,发展社会主义实业,也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努力奋斗,当时中国还处在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下,李大钊认为“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由于当时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刚刚兴起,不少人对社会主义产生误解,以至混淆是非,良莠不分,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注意从理论上正确诠释社会主义。他有的放矢地指出,社会主义就是使人们在经济上取得自由,而“经济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针对那种以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穷苦的”和社会主义是破坏生产者的谬论,李大钊反驳说:“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因为社会主义是“求进步的、适合的生产,即整理生产,使呈统一,免呈纷乱之象”。这有利于在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富裕。李大钊还针对“实行社会主义以后,决不发生竞争”的论调,明确指出,“社会由竞争而进步,良好的竞争,是愉快而有味,无不可以行之”。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发展,当然离不开竞争,“社会主义毫无竞争,不令人枯死么?”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须寻出一种新方法,代替旧式之私竞的经济秩序及组织。”建立新的竞争秩序,“主张协作的生产”和“真正平均的分配”,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李大钊率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阐述了一系列可贵的思想观点,虽然当时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李大钊不可能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具体的阐述,但他已着眼中国的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分析研究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探索发展社会主义所出现的若干问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无疑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综观李大钊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执着追求真理。努力探索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的革命道路,作出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难能可贵的突出贡献,至今仍然令人感受鼓舞和教育。李大钊爱国革命思想及其实践,开拓和代表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知识分子的发展道路,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必须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种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紧跟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以国家民族兴亡为己任,不断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广大人民求解放,争民主,谋幸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发扬我党的先进性,在世界浩浩荡荡的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引文除注明者外,皆引自该选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