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左传》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杰作。唐人刘知己《史通》对《左传》评论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传说《左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写的。但是,《左传》作者到底是谁?两千余年来,众说纷纭,到今天还是个悬案。《史记》作者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汉书》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而著,以为左丘明是孔子同时代的人,他受经于孔子,班固还认为左丘明为鲁之太史。《汉书·刘歆传》说:“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后汉书》又说光武帝“知丘明至贤,亲受孔子”。“从‘亲见’到‘亲受’,证实了左丘明是孔子的弟子”(见朱东润《左传选·前言》)。然而司马迁看见过《弟子籍》的记载,既然左丘明是孔子的弟子,就没有理由将左丘明的名字除掉。刘歆、光武帝之说,“很有可能是他们为了建立《春秋左氏传》的威信而造出来的”(见朱东润《左传选·前言》)。总之,由于司马迁、刘歆、班固的记载,《左传》作者是左丘明,魏、晋以来学者多无异议,可以说唐代以前很少有人怀疑。到了唐代研究者开始多有异议,赵匡首先认为《左传》不是左丘明所写,他欲攻击《传》之不合“经”,必先攻击作《传》之人。他反对《左传》作者受经于孔子,认为左丘明“盖夫子以前贤人,如史佚、迟任之流”。宋代学者相继而起,王安石《春秋解》(一说是《左传解》)列举十一事(此书已亡失),证明《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郑樵《六经奥论》列举八证,认定“左氏非丘明”,而是六国时楚人。明、清时期,研究者说法不一,清人姚鼎在《左传补注序》中认定《左传》为战国初人吴起所作,姚说虽为牵强,但他认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是可信的。清人顾炎武也反对孔子同时的左丘明著《左传》之说,他认为“《左氏》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一书,对《左传》作者做过研究和推断,比较符合实际。其一,他从《左传》“所表现之生产技术,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政治制度、文化形态等观察,基本符合春秋时代之现象,知撰作此书必有大量春秋时代史料为依据,作者离春秋时代当不远”;其二,从《左传》“所反映作者之学识观点而言,其人当为儒家后学,而有少量早期法家思想,于军事甚感兴趣,似长于兵家之学”;其三,《左传》“作者似与鲁国有关,故本书记鲁事较详而可信。……”;其四,《左传》“多预言,最晚一事为僖31年‘卫迁于丘,卜日三百年’,僖31年(公元前629年)下数三百年为魏惠王后元6年(公元前329年),此时正有子南劲取之事,馀所为预言亦多应验于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然则本书当即在战国前期大体写定。”根据唐代以后学者之说和童书业的推测,当前大多《左传》研究者认为:《左传》可能是战国初期人,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料编写成的。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我们可以说《左传》的时代是战国初期,作者是失名了。”《左传》作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来叫《左氏春秋》。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即《春秋》),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可见《左传》是和鲁《春秋》并行地记载历史,并不是只对鲁《春秋》的解释,而是一部既与鲁《春秋》有关系、又独立的历史书。秦始皇焚书以后,汉初搜集的书籍,多用今文记录,而《左传》是用古文记录的。对《左传》的发现,虽无专门详确记录,但从汉以后的古籍中还可探索其渊源。其一,以为《左传》是汉初“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见许慎《说文解字序》);其二,以为《左传》为“孝武皇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官”,得《左氏传》(见王充《论衡·案书篇》);其三,以为《左传》为汉代刘歆从秘府中发现的(见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以上三说后人多认为刘歆之说较为可信。至西汉后期哀帝时,刘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开始把《左氏春秋》认定为一部解释孔子编订的《春秋》(即鲁《春秋》)的著作。于是他们称《春秋》为“经”,把解释经书的称为《传》。从此便把《左氏春秋》称为《春秋左氏传》、即《左传》。又把《左传》与《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战国时公羊高撰)、《谷梁传》(又称《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战国时谷梁赤撰)合称为“春秋三传”。到了晋代,经过杜预的改动,又把《春秋左氏传》分年、分条附在孔子修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后面,并汇集了前人对《春秋左氏传》的注释,合编在一起,称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杜预《春秋左传序》说:“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不管历代研究者怎样把《左传》和《春秋》相提并论,但《左传》的记事并非完全与《春秋》相符,它本身自成体系。《春秋》是阐明所谓“微言大义”的,而《左传》阐述“微言大义”的地方较少。在记述历史方面,比起《春秋》来,《左传》更有独创性,而且《春秋》记事过于简单、平板,而《左传》则详尽、生动,有情节、有人物。如隐公元年,《春秋》记载郑庄公与其弟争夺权位一次战争,只用9个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而《左传》则用了540个字。宣公2年,《春秋》记载晋国国君灵公失掉为君之道而被大夫所杀的事件,只用了13个字;“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而《左传》记载这个历史事件,则用312个字,把事件的产生、发展和结束做了详细、生动的记录,既有情节又有人物。宣公12年,晋、楚邲之战,《春秋》仅用30个字:“十有二年春,楚子围郑,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而《左传》记载这次战争却用了3,000余字,详尽地记述了战争的整个过程,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有许多面目清楚的人物。从以上记录的三个事例看,《左传》记载历史事件,比《春秋》是有许多艺术特点的。因而不应该把《左传》视为《春秋》的附庸,更不能把《左传》同专门阐述“微言大义”的《公羊传》、《谷梁传》混为一类书。唐代赵匡认为“公、谷守经,《左氏》通史,故其体异耳。”(见《赵氏损益义》第5)。总之,《左传》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