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磨咀子6号墓出土的竹木简多为成篇的经书,且首尾完整不缺,页数顺接,文字清 晰。陈梦家利用这批材料,详细而具体地考定汉代的简册制度,弥补了文献之缺漏,证 实了史书记载的不足或错误,极大地丰富了简牍研究的内容。例如,关于简牍的编纶, 《说文》、《独断》仅言“二编”,而从武威出土竹木简实物来看,可以有一至五道编 纶,这足以弥补文献所未载。再如,简牍的书写材料和工具,唐代以来的学者,习于纸 笔之事,皆有错讹。唐人贾公彦在《周礼·考工记》疏中以为“古来未有纸笔,则以削 刻字,至汉虽有纸笔,仍有书刀,是古之遗法也”。宋代的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也 说:“古未有笔,以书刀刻字于方策,谓之削。”直到清末叶德辉还认为:“大抵秦汉 公牍文,多是刀刻,故《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9](P8)他们都误认为“笔即 削”,将笔、削混为一谈。居延、武威等地都发现有毛笔、丸墨,因此,简牍是用毛笔 蘸墨书写的,而绝非用刀刻的,刀则是用于削改写错之文字,纠正了长期以来的谬传。 虽然此前王国维已撰有《简牍检署考》论及简册制度,但此文作于王氏考释汉晋木简之 前,王国维未见简牍实物,只是以文献证文献,因而存在不少失误。如文中所说,“上 古简册书体自用篆书,至汉晋以降,策命之书亦无不用篆者”,“简策之文,以刀书或 以笔书”,以及对不同文体用简长度的规定“秦汉简牍之长短,皆有比例存乎其间,间 自二尺四寸,而再分之,三分之,四分之,牍则自三尺(椠),而二尺(檄),而尺五寸( 传信),而一尺(牍),而五寸(门关之传)。一均为二十四之分数,一均为五之倍数,此 皆信而不征者也”[10]等,验之于实物,都是片面或错误的。陈梦家则是在整理武威《 仪礼》简的基础上写成的。他根据出土实物,试图复原简册的原貌,并附述其对于后世 书籍制度的影响,较之马衡《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又前进了一步,对人们了解中 国书籍制度的起源和演变,帮助极大。陈梦家对简册制度的研究,是简牍学史上的一场 革命,也是简牍研究的发展方向。 三、馀论 陈梦家学识渊博,文思敏捷,加上具有诗人的想像力,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对考古学 的熟谙,使得他在汉简研究中能够采用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研究的方式,综合历史学 、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优势,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关于这一点,陈梦家有很深的体 会:“除了方法是重要的以外,工具和资料是研究古文的首要条件。在工具方面,没有 小学的训练,就无法通读古书,无法利用古器物上的铭文;没有版本学和古器物学的知 识,就无法断定我们所采用的书本和器物的年代;没有年代学、历法和古地理作骨架, 史实将无从附丽。”[6]陈梦家对中国古代文物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20世纪40年代在 美国讲学期间,他历经艰难、千方百计地搜集流失在海外的中国青铜器资料,著有《流 散美国的中国铜器集录》,选录青铜礼器845件,表现了赤诚的爱国热情和执著的求实 精神。关于搜求之辛苦,他的夫人赵萝蕤充满感情地记述道:“他遍访美国藏有青铜器 的人家、博物馆、古董商,然后回到芝加哥大学的办公室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打出清 样。就是这样,周而复始:访问、整理;再访问、再整理。凡是他可以往返的藏家,他 必定敲门而入,把藏器一一仔细看过,没有照相的照相,有现成照片的记下尽可能详尽 的资料,不能往返的,他写信函索,务必得到他需要的一切。……他当然也造访了纽约 的所有拥有铜器或铜器资料的古董商,如卢芹斋和其他国籍不同的古董商人,也访问了 美国各地藏有铜器的博物馆。只要有可能,他就要把每一件铜器拿在手里,细心观察, 记下必要的资料。逗留在博物馆的时候,他也顺便收集各馆的印有中国文物或其他藏品 的图册。他和所有藏家、古董商、博物馆几乎都有通信关系,并留有信件的存底。”[1 1]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促成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毅然放弃优裕的国外生活环境 ,返回祖国。不幸的是,1957年,陈梦家被错划成右派,受到严格管制。政治上的打击 并没有使他中止学术研究,相反,他的汉简研究即是在其身心受到迫害的情况下完成的 ,更是体现了陈梦家对待学问的勤奋和执著精神。最后,我们借用徐苹芳评价陈梦家汉 简研究成就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陈梦家先生原治甲骨卜辞和金文铜器,1960年 起研究汉简,从研究武威仪礼简开始,进而研究居延汉简,主要是结合考古学的发现探 讨居延边塞组织和烽燧的分布,对烽燧制度、居延史地、汉简历谱等都作过研究,仅用 三四年的时间便撰写了十四篇汉简论文。”[12] 【参考文献】 [1]王世民。陈梦家[A].中国史学家评传[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2]陈梦家。甲骨缀合编·序[M].北京:修文堂,1956. [3]陈梦家。汉简考述[A].汉简缀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陈梦家。西周年代考自序[A].尚书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中国历史纪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8. [6]周永珍。怀念陈梦家先生[J].考古,1981(5)。 [7]钱存训。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8]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叶德辉。书林清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0]王国维遗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 [11]赵萝蕤。忆梦家[J].新文学史料,1984(3)。 [12]徐苹芳。汉简的发现与研究[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