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痢疾。古代的痢疾,明代的《景岳全书》说之甚详:“痢疾即经所谓肠澼,古今方书因其闭滞下利,故又称为滞下,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脓或血,有痛者,有不痛者,有里急后重者,有呕吐者,有呕恶胀满者,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热往来者,态度多端。”从现代医学看来,这些症状一般是属于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二类。可见我国古代对痢疾已有相当全面的认识。从方志记载看,痢疾也是明清时期东南地区流行的传染病之一。例如江苏吴县“崇祯十四年四月至冬,比户疫痢,死者十七”。(民国《吴县志》卷55)浙江萧山“康熙二十二年,春夏疫痢大作,死者枕籍。”(康熙《萧山县志》卷9)江西万载“嘉庆十二年,秋疫痢流行,上乡死者尤众。”(民国《万载县志》卷1之2)后果亦是很严重的。 (六)猩红热。猩红热古称喉痧,其症状古医书记载是“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疼痛肿烂。”明清时期东南地区也有流行,民国《嘉定县续志》卷3:“光绪二十七年冬,喉痧证流行”,民国《南汇县续志》卷22:“光绪二十八年春,二月至九月,喉痧大作”。从方志记载看,此病只在光绪时在上海地区有流行。 (七)麻疹。麻疹俗称痧子,多见于小儿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民国《泰宁县志》卷3记载“光绪十三年,城乡麻疫,殇幼孩数百。”上海地区的方志上记载有一种病叫红痧,据民国《宝山县续志》卷17说“发红痧,不能透泄者辄死”,所谓红痧很可能就是麻疹。光绪二十九年红痧在上海的嘉定、宝山等地曾经流行过。 除以上所述的几种可释的疫名以外,还有些疫名尚不知为何病,现录在下面备考: 1.虾蟆瘟。光绪《松江府志》卷39:“雍正六年,夏四月大疫,乡人谓之虾蟆瘟”。 2.羊毛瘟。乾隆《镇江府志》卷43:“崇祯十七年春,民间有羊毛瘟,疾多死”。光绪《乌程县志》卷27:“崇祯十四年,瘟疫盛行,所患病状奇怪不测,有名羊毛瘟者,果品食物之中,忽生羊毛一根,人误食之即病死”。乾隆《太平府志》卷32:“崇祯十一年,大疫。又患羊毛疹,其病先类伤寒,身热三日,出瘤疹胀甚,投以药,皆死”。有的学者认为这条材料指的是腺鼠疫。(注:宋正海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群发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但上面另二条材料是否也是腺鼠疫,则难于肯定。 三、疫病爆发的相关因素 疫病的爆发一般都和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疫病,特别是大疫的爆发,主要和大水、大旱等自然因素和饥荒、战争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一)疫病发生的自然因素 1.大水。大水成灾是造成东南地区爆发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水一到,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并引发大疫,这在东南地区的历史上是累见不鲜的。永乐十四年(1416年),“五月,金华大水,湮屋,疫疠大作”。(光绪《兰溪县志》卷8)正德五年(1510年),江苏震泽“春雨连注,至夏四月湖水横涨,官塘市路弥漫,浮尸蔽川,凡船户悉流淮扬通泰间,是岁复大疫,死者居半。”(乾隆《震泽县志》卷27)嘉靖十八年(1539年)“五六月,人雨浃旬,(兰溪)城中水涨丈馀,居民皆乘屋泛舟,湮溺者甚众,寻大疫,多死。”(光绪《兰溪县志》卷8)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东南地区的方志上是史不绝书的。据统计,明清时期东南地区因大水而引发的疫病有89县次,约占大疫总数的10.8%。 2.大旱。大旱也是造成疫病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震泽“秋亢旱,高原苗槁,斗米千钱,大疫,饿殍载道。”(乾隆《震泽县志》卷27)万历十七年(1589年),“南昌府属自春三月不雨,至秋七月疫。进贤不雨,至秋大疫。”(同治《南昌府志》卷65)崇祯十三、十四年(1640年、1641年)盐城“大旱,蝗蔽天,疫疠大行,石麦二两,民饥死无算。”(光绪《盐城县志》卷17)这些疫病的爆发无不与干旱,特别是大旱有关。在东南地区因干旱引发的疫病比大水还严重,据统计,因大旱而引发的疫病达189县次,约占大疫总数的23.1%。 (二)疫病发生的社会因素 1.饥荒。在东南地区爆发的疫病中,不少同饥荒有着密切的关系。饥荒使人们不仅因缺少食物饥饿而死,同时也因为抵抗力的减弱得病而死。万历十六年(1588年)宁波“五县大饥,瘟疫继之”,(雍正《宁波府志》卷36)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徐州)、萧(萧县)大饥,人相食,疫盛行,死者载道。”(同治《徐州府志》卷5上)说明疫病的爆发饥荒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安徽怀远县,它几次疫病的爆发,都和饥荒有关。嘉庆《怀远县志》卷9载:“万历三十二年,岁饥且疫,死者甚众。崇祯十三、十四年,大荒大疫,人相食。康熙四十九年,春荒疫作,人死无数。乾隆二十一年,春荒大疫,人乏食,斗米八百,夏大热,民病不能收麦,斗麦钱五十。五十一年春荒,人乏食,大疫更甚。”据统计,明清时期东南地区因饥荒致疫共发生181县次,约占大疫总数22.12%,成为东南地区致疫的一个重要因素。 2.战争。战争造成人员伤亡,生产破坏,环境污染,生活失常,这也是诱发疫病的一个因素。明清时期社会一般比较安定,因战争而造成疫病爆发的事件很少见。只是到了晚清时期,在太平天国战争的晚期,战争给各地带来了疫病。同治元年(1862年)临安“夏秋疫,时大兵之后,继以大疫,死亡枕籍,邑民几无孑遗。”(民国《杭州府志》卷84,引《临安县志》)同治二年(1863年),饶州“七月,鄱阳被寇灾,各村大疫。”(同治《饶州府志》卷31)兰溪“是时兵退,疫作,十病九死。”(光绪《浦江县志》卷15)同治三年(1864年)崇仁“七月,发逆退后,瘟疫盛行,比户无间,其病吐泻交作,十死七八。”(同治《崇仁县志》卷10之3)南城“夏,贼围郡城,被兵后,城乡大疫。”(同治《建昌府志》卷10)同治四年(1865年)上杭“四乡自乱后,继以大疫,稻熟无人收获。”(民国《上杭县志》卷1)这虽然发生在三四年的时间之内,但战争导致疫病的爆发和流行是十分明显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