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论明代厦门湾周边港市的发展(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徐晓望 参加讨论

二、安平港
    安平位于泉州平原的南侧,厦门湾的北侧。安平又名安海,是泉州城外有名的大镇。苏琰说:“安海距泉郡五十里而遥,其地北阻府会,南控漳潮,乘风破浪,诸岛夷仅在襟带间。”(29)可见,在当时人看来,安平作为海港有其地理优势。早在弘治年间,安平镇便名列于《八闽通志》,迄至嘉靖年间,安海已有一规模:“本都数千人家,粟帛之聚,甲于乡邑。”(30)
    导致安平镇繁荣的主要是海上走私。朱纨曾说:“泉州之安海、漳州之月港乃闽南之大镇,人货萃聚,出入难辨,且有强宗世获窝家之利。”(31)赵文华也说:“福建遂通番舶,其贼多谙水道,操舟善斗,皆漳泉福宁人。漳之诏安有梅岭,龙溪海沧、月港,泉之晋江有安海,福鼎有桐山,各海澳僻,贼之窝,向船主、喇哈、火头、舵工皆出焉。”(32)王忬列举嘉靖年间福建通番港口时说:“漳泉地方,如龙溪之五澳,诏安之梅岭,晋江之安海,诚为奸盗渊薮。但其人素少田业,以海为生。”(33)这些史料都说明安平是嘉靖年间福建主要走私港口之一,不过,在明代中期,它的名声比不上月港,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市镇。
    嘉靖年间,安平的走私贸易逐渐发展为对日本的直接贸易。我们可以看嘉靖年间黄堪的《海患呈》,他说:“本年三月内,有日本夷船数十只,其间船主水梢,多是漳州亡命,谙于土俗,不待勾引,直来围头、白沙等澳湾泊。四方土产货,如月港新线、石尾棉布、湖丝、川芎,各处逐利商民,云集于市。本处无知小民,亦有乘风窃出酒肉柴米,络绎海沙,遂成市肆。始则两愿交易,向后渐见侵夺。后蒙本府严禁接济,是以海沙罢市。番众绝粮,遂肆剽掠,劫杀居民。鸣锣击鼓,打铳射箭,昼夜攻劫,殆无虚日。去海二十里乡村,契妻提子,山谷逃生。灶无烟火,门绝鸡犬……至本月十九日,夷船闻风逃去,居民复业。”(34)可见,朱纨的海禁失败后,日本海船干脆开到福建沿海贸易,而缺乏管理的对外贸易引起了双方的矛盾,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福建沿海闹倭寇的原因。在倭寇之乱中,安平镇受到较大的破坏,倭乱平定后,朝廷开放漳州月港对外通商,安平的商人多到月港申请对外贸易的许可:“明万历间,漳郡海澄乡宦竞设内港渡,往来安平,以济商人,甚为称便。”(35)但是,由于明朝廷颁发船引是在海澄,所以,当时安平的对外贸易不如月港,当时郭造卿说:“迩者,番舶为漳所移”(36),即是说这种情况。
    不过,毕竟对外贸易造就了晚明安平港的繁荣,嘉靖年间,安平镇已是“东南巨镇,闤比闠联,万有余家”的大镇(37)。万历年间,安平镇的繁荣更为可观,其时有人说:“安平一镇在郡东南陬,濒于海上,人户且十余万,诗书冠绅等一大邑。”(38)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安平镇已是“室家鳞次,闤闠节比,肩摩毂击,骈骈阗阗,昔村落而今粤区矣”(39)。明末,中国对外贸易的重点从马尼拉转到日本长崎,月港的对外贸易开始衰退,而安平港迅速发展,巨商郑芝龙等人定居安海,晚明安海的繁华程度相当可观,“今市散处直街曲巷,无往非贸易之店肆,约有千余座。盖四方射者所必趋,随处成交,惟直街为最盛。鳌美塔以上为鱼肆、肉铺,市下多锦绣、棉布,迩年北门外,山刍、野蔌、五谷、茨芋、水虫、羽族,凡百物皆朝萃于此,迨午而去,日日为墟也。”(40)
    由于安海商人的踪迹遍及天下,除了日用品以外,各种商品也都汇集安海,“凡人间之所有者,无所不有,是以一入市,俄顷皆备矣。”(41)明代后期,安海已成为泉州各县与海外各地的海口,实际上,它的繁荣已超越一般的城市。当时的郑芝龙以富贵闻名于天下,“芝龙置第安平,开通海道,直至其内,可通洋船。亭榭楼台,工巧雕琢,以至石洞花木,甲于泉郡。城外市镇繁华,贸易丛集,不亚于省城。”(42)当时郑芝龙富可敌国,在海内外都是闻名的。
    总之,安海港的发展比月港略迟,这是因为,明代前期,泉州人当官的较多,与官府关系较好,泉州人不敢大张旗鼓地走私。但到了明代中期,泉州人也开始走私,最早发展起来的就是泉州城外的安平港。但其贸易不如月港。迄至明代末年,由于郑芝龙盘据安平港,泉州人在对外贸易中的势力超过了漳州人,于是,安平港也兴盛起来了,其时似比月港更为繁荣。
    三、厦门港
    厦门湾除了北侧的安海港与南侧的月港之外,其主体还是厦门岛与金门岛,厦门与金门二岛的岛屿面积都有100多平方公里,岛上有山有水,可种植水稻。自从唐宋以来,这些海岛上已经有人定居。《八闽通志》记载明代中期的厦门湾诸岛:
    丙洲屿,在仁德里十一都,居民二千余家。
    嘉禾屿,在嘉禾里二十二都,延袤五十余里,居民二千余家。
    古浪屿,在嘉禾里二十四都,居民二千余家,洪武间尝徙其居民,成化六年仍复其旧。
    浯洲屿,十七都至二十七都之民,皆处其上,凡二千余家,多产鱼盐。(43)
    以上所述的丙洲屿,位于厦门与同安之间,是厦门到同安的必经之处,岛上居民众多。作为海港的主要是嘉禾屿、古浪屿,嘉禾屿即为厦门岛,这是文献有明确记载的;再次,古浪屿,今称鼓浪屿,是厦门边上的一个小岛,早在明代前期,岛上即有二千多户居民,这是出乎意料的。复次,浯洲屿,浯洲屿即为金门岛,这是一个以出产鱼盐而出名的地方,早在明代前期,也有了二千户人家。
    金厦二岛地处海边,风沙极大,尤其是金门岛,面临台湾海峡,凛冽的海风每每掀起沙尘向内地推进,不断吞噬良田。因此,金门岛上的田地含沙量较大,种植水稻的收获不高,自从番薯传入后,岛民大种番薯为食,粮荒稍有缓和。至于厦门岛,虽可种水稻,但因淡水供应有限,岛民多以渔业为生。金门与厦门之间的厦门湾是一个优良海港。明代初年,朝廷在厦门岛筑军事要塞,驻扎永宁卫的中左所,在厦门岛之外的“浯屿”,又建立了水寨。其时,浯屿隶属于漳州龙溪界,后又划归海澄界,“浯屿水寨。福建五寨,俱江夏侯所设,浯屿水寨原设于海边旧浯屿山,外有以控大小担屿之险,内可以绝海门月港之奸,诚要区也。不知何年建议,迁入夏门地方,旧浯屿弃而不守。遂使番舶南来,据为巢穴。是自失一险也。今欲复旧制,则孤悬海中,既鲜村落,又无生理,一时倭寇攻劫,内地哨援不及,兵船之设何益哉。故与其议复旧规,孰若慎密夏门之守,于以控泉郡之南境,自岱坠以南,接于漳州,哨援联络,岂非计之得者哉。”(44)《海澄县志》说:“浯屿,在同安界海中,林木苍翠,上有天妃庙。国初置水寨于此。后迁厦门,又迁石湖。而此地为盗贼泊舟之所,出没无常。”(45)可见,明代中叶浯屿也是海盗商人往来之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