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论明代厦门湾周边港市的发展(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徐晓望 参加讨论

厦门岛周围水深港阔,可停大船,由于外围有金门、大担、二担诸岛,海浪对厦门港影响不大。明代初年,厦门岛为明军驻防地之一,名为中左所,因此,它曾是一个走私商人躲避的港口。厦门港在明末清初的兴起,其实是月港与安海港发展的必然结果。厦门位于泉州与漳州交界之处,距离安海港与月港都很近,而且,港口条件远胜于以上二港。因此,月港与安平港的发展,必然要导致厦门港的崛起。
    厦门港取代月港是在明末。月港最早是作为走私港口而出名的,其实,它的航行条件不佳,明代后期,由于九龙江带来的泥沙淤积港口,大船不能直接入港,只能停泊在港口外围,用小船运货入港。它的优势是地理条件隐蔽,而且距漳州较近,漳州商人走私出海贸易,从月港下海最为方便。以故,早期的月港仅是漳州商人的走私港口。但明代后期的隆庆元年,月港商人取得了出海贸易的特权,月港从此成为南方著名的港口,对外贸易之盛,是其他地区不可相比的。然而,月港港口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容纳过多的港口,因此,许多商船停泊在周围海域,据万历《漳州府志》,月港周围有月港、卢沈港、普贤港、海沧港、东头港、员当港、鸿江港等一大批港群,从其名字我们可知,其中的海沧港、员当港、鸿江港,现在都属于厦门港,由此可知,当时的厦门港已是月港的外港了。何乔远说:“嘉禾为屿,山断而海为之襟带。自国初以来,徙丁壮,实民籍,长子育孙,今而冠带郡右,往往辈出,生齿若一县。其地上硗下卤,率不可田,即田不足食民三之一;则土人出船贸粟海上,下至广而上及浙。盖船以三百余。”(46)可见,在明末厦门已经成长为我国重要的港口。晚明来到中国的西班牙人这样描述道:“那个港口是壮观的,除了大到能容纳大量的船外,它很安全,清洁而且水深,它从入口处分为三股海湾,每股海湾都有很多船扬帆游弋,看来令人惊叹,因为船多到数不清”,中左所,“这是一个有3000户人家的市镇”(47)。
    除了港口之外,明代厦门湾周边的城市有泉州府城、漳州府城及同安城,这三座城市都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人口众多,也可以说,安平港、月港及厦门港都是为这三座城市服务的。迄至明末清初,福建沿海的城市受到战争破坏,泉州城在清军控制之下,多次受到郑成功军队的攻击,漳州府曾被郑成功军队围攻,死亡人数据说有十几万;至于同安城,则发生了清军屠城事件,有五万多人死亡。在延续多年的拉锯战中,所有的城市居民都在寻找可保生命安全的世外桃源,其时厦门岛在郑成功长期控制之下,清军很难来到这里,所以,厦门城成为沿海居民避难的地方,数以万计的人口拥入厦门,使厦门从一个市镇成长为一个重要的城市。除此之外,安平港与月港的命运也发生变化。一般认为,月港在朋代后期的天启年间“急剧地衰落下去”(48)。其时,月港的对外贸易转到了厦门与安平港。清代初年,它是郑成功与清军争夺的重要据点。1657年,郑成功部下黄梧据城叛清,从此海澄城为清军据点,与占据厦门的郑成功对抗。郑成功虽然无法攻克海澄,但他的水师环绕海澄,使海澄的海船无法驶出海口,这种局面形成之后,海澄对外贸易的地位完全丧失,它的对外贸易已经完全转移到厦门港。
    安平港的命运与月港不同。郑成功的祖母长期定居安平镇,他的叔叔郑鸿逵也在安平养老,所以,郑成功是不会对安平镇用兵的。在日本方面的史料中,直到清代初年,仍有安平发来的商船。但至永历九年(1655年),郑成功与清朝的谈判正式破裂,清军大举来攻。为了集中力量,郑成功将安平的人口全都迁到厦门,并将安平镇夷为平地,以免被清军利用。此后,安平镇不再是重要的外贸港口。泉州的学者认为,清代的安平港“降为厦门联结内陆的中转港口。”(49)
    安平港、月港的毁弃及泉州城、漳州城、同安城的人口锐减,都成为厦门市成长的动力。在以上诸港市没落的背景下,厦门城市兴起,并在清代初年成为福建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同时也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厦门在发展过程中与台湾结下深厚的关系。郑成功由厦门发兵台湾,成功地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康熙十九年(1681年),清军攻克厦门,将水师主力驻扎于此,设置“台湾厦门兵备道”,主持厦门与台湾的防务。当时朝廷规定厦门为唯一的渡台港口,从大陆到台湾的官兵与商民,都得从厦门港乘船渡海,这使厦门与台湾的关系更为密切。
    清代厦门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康熙二十三年,清朝在厦门设置“闽海关厦门衙署”。此后的厦门成为清朝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船只也来到厦门贸易,每次贸易都带来数以万计的白银。当时的厦门“服贾者以贩海为利薮,视汪洋巨浸如衽席,北至宁波、上海、天津、锦州,南至粤东,对渡台湾,一岁往来数次;外至吕宋、苏禄、实力、噶喇巴,冬去夏回,一年一次。初则获利数倍至数十倍不等,故有倾产造船者。然骤富骤贫,容易起落。舵水人等藉此为活者以万计”(50)。可见,清代的厦门是一个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的城市。
    清代厦门城市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乾隆年间的《鹭江志》记载,厦门“稽查烟户计共一万六千一百余户”。若每户以五人计算,其时厦门人口约80500人。在当时已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城市。迄至道光十二年,厦门“查照门牌甲册,除僧、尼、道领县牒照仍归县造并无屯丁灶丁外,核实土著居民大小男女共十四万四千八百九十三名口。内男丁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九丁,女六万一千六百六十四口”(51)。可见,几十年内,厦门的人口几乎增长了一倍。“百余年来,生齿日繁。闤闠民居,不下数万户。俨然东南一都会焉。”(52)陈化成论厦门:“厦门东抗台、澎,北通两浙,南连百粤,人烟辐凑,梯航云屯,岂非东南海疆一大都会哉!”(53)厦门的繁华也闻名于东南:“厦防厅为吾闽第一优缺,海舶麇集,市廛殷赈(赡?)。官廨尤极豪奢。大堂左右设自鸣钟两架,高与人齐,内署称是。署中蓄梨园两班,除国忌外,无日不演唱。”(54)总之,迄至清代中后期,厦门已经是一个有14万人口的城市港口。
    综上所述,明代月港与安平港相继崛起,代表着漳州商人与泉州商人的活力,二者在郑芝龙、郑成功时代相互融合,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商团,对这个商团来说,最好的港口不是月港,也不是安平港,而是位于二者之间的厦门港,加上郑成功驻兵于厦门,造成厦门人口骤增,于是厦门港取代月港与安平港,成为福建南部最大的港口。清代厦门是福建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因而其城市发展很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