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场:朱雷(武汉大学)《敦煌藏经洞发现之民间讲唱文艺作品的历史考察》,以史 证文,文史互证,揭示了敦煌讲唱文艺作品中的一些历史内涵。高田时雄(京都大学)《 吐蕃期敦煌有关受戒的资料》,对可能是受戒记录的古藏文文书做了考辨。黄正建(中 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敦煌占婚嫁文书与唐五代的占婚嫁》,在整理有关择日和“合 婚”文书的基础上,讨论占卜在唐人婚嫁中的作用。刘进宝(西北师范大学)《从P.4525 (8)<官布籍>谈归义军政权的赋税免征》,是作者一系列相关研究的继续。 第六场:毛汉光(佛光大学)《敦煌吐鲁番居民生存权之个案研究》,从生产形态、分 配田亩数、亩生产量、食量、生活线与生存线等,来看居民的生活状况、负担以及生存 权问题。这是对敦煌学研究的新开拓,颇有创获。郝春文(首都师范大学)《唐后期五代 宋初中印文化对敦煌寺院的影响》,从佛教文献、仪式、节日三方面来讨论两种文化的 交汇与融合。郑炳林(兰州大学)《晚唐五代敦煌诸寺藏经与管理》,分别考订净土、龙 兴、灵图、三界、报恩等十四寺的藏经及其管理。林冠群(中正大学)《<敦煌本吐蕃历>与唐代吐著史研究》,分析了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 了前人误译的词汇。 第七场:京户慈光(浅草专)《关于<净名经集解关中疏>群》,提出应当按佛典在敦煌 当地的用途来进行分类。刘楚华(香港浸会大学)《读敦煌<观音经>注--P.3904》,分 析其分科的特色和解释的依据。汪娟(铭传大学)《敦煌写本<降生礼>初探》,先做录文 ,再分析其仪式,并讨论使用场合和用语等。蔡荣婷(中正大学)《敦煌本<佛说妙好宝>研究》,从经录和写本两方面考察,并做校释,还进而讨论其内容和文学表现手 法。 第八场:砂冈和子(早稻田大学)《日本平安古记录文中的“件”--与敦煌吐鲁番出 土文书的奏请文比较》,考查了日本古文书、敦煌文书和圆仁行记中这个量词的用法。 竺家宁(中正大学)《敦煌卷子P.3006词汇研究》,解释该卷佛经中的八个词汇,即经印 、道地、多度、含受、明宣、安习、随顺、严好。玄幸子(新泻大学)《校订敦煌变文资 料上的一个建议--“个”的问题》,强调不应把俗字改成正字,即使是一见就明白的 字也不应改。洪艺芳(澎湖技术学院)《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通用量词探析》,主要探讨 枚、具、个的意思和演化。 第九场:项楚(四川大学)《读变随札》,考释变文中“金枪之难”、“吼石”、“旁 箕”的语义。罗宗涛(玄类大学)《敦煌变文中詈骂赌咒之探讨》,区分称呼、作为、惩 罚三类骂人语,加以说明。这是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金荣华(逢甲大学)《读敦煌变文 杂记》,涉及《李陵变文》、《太子成道经》、《破魔变文》、《丑女缘起》。刘长东 (四川大学)《孔子项讬相问事考论--以敦煌本<孔子项讬相问书>为中心》,考证项讬神格化的过程及《孔子项讬相问书》的民间性和文化内涵。 第十场:王国良(东吴大学)《<刘萨河和尚因缘记>探究》,重新校释了本文,并讨论 相关问题。王三庆(成功大学)《敦煌文献中斋愿文的内容分析研究》,分析唐代全国各 地斋会的类别,从而确定敦煌斋愿文献的意义和地位。黄征(南京师范大学)《敦煌愿文 考订》,系对所著《敦煌愿文集》的校订。张勇(四川大学)《唐五代禅宗修习的典籍- -以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为考察范围》,讨论《坛经》引用佛典和写本后面的文字。衣 川贤次指出后面的文字可能是受戒记录,而非作者所说的藏经简目。谢海平(逢甲大 学)《由<舜子变>看唐人推行孝道教育的政治措施》,讨论《舜子变》的孝道观和唐朝 的各项措施。 第十一场:董志翘(南京师范大学)《敦煌文献中之<往五台山巡礼记>--兼谈日僧圆 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及日记的起源》,重新校注S.529《诸山圣迹志》和P.3931《 印度普化大师游五台山启文》。萧登福(台中技术学院)《藏经及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 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典》,认为《佛说停厨经》、《观音菩萨最胜妙香丸经》中的避 谷法和《佛说三厨经》、《佛说三厨法》中的食气法源自道教。杨秀清(敦煌研究院)《 唐宋敦煌地区的世俗佛教信仰--以知识与思想为中心》,重新检讨敦煌民众的世俗佛 教信仰,分析信仰者获得知识的途径和内容。罗彤华(政治大学)《归义军期敦煌寺院的 迎送支出》,利用寺院帐目研究使客的类型、支出及其意义,指出敦煌寺院的人间性和 世俗性。文章内容扎实,从繁琐的帐目中得出较为深刻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