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b 同上。 ⑧b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402页。 ①c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54页。 ②c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65页。 ③c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65页。 ④c 转引自张孟伦《〈资治通鉴〉修成的原因》,刘乃和、宋衍申主编《资治通鉴丛论》,6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⑤c 《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559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洪柏昭《宋代文化的承先启后》,孙钦善等主编《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第37至52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⑥c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氏著《金明馆丛稿二编》,2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 ⑦c 学者对《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数目,众说纷纭。参阅:陈光崇《〈资治通鉴〉述论》,《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柴德赓《资治通鉴介绍》,40页。北京求实出版社,1981年10月。刁书仁《试论“臣光曰”中可供借鉴的因素》,《资治通鉴丛论》,244页。宋衍申《〈资治通鉴〉究竟附有多少“史论”?》,《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第372至381页。陶懋炳《司马光史论探微》,1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⑧c 转引自宋衍申《试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司马光与资治通鉴》,34页。 ⑨c 《资治通鉴》,卷22,册2,747页。 ⑩c 《资治通鉴》卷218,册15,6994页。 ①d 《资治通鉴》,卷1,册1,第2页。 ②d 《资治通鉴》,卷1,册4,第4页。 ③d 《资治通鉴》,卷192,册13,第6052页。 ④d 《资治通鉴》,卷192,册13,第6053页。 ⑤d 参阅潘英《资治通鉴司马光史论之研究--资治通鉴之中心思想》,第35页,(台),明文书局,1987年6月。 ⑥d 王水照《北宋的文学结盟与尚“统”的社会思潮》,《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第253至274页。 ⑦d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403页。 ⑧d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83页。 ①e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88-389页。 ②e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64页。 ③e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98至399页。近代史家陈寅恪于30年代亦颇有类似的见解:“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中略)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氏著《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