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学片论(2)
二、史料的分类 史料是人类生活过程的沉淀物,历史学诞生以后,它们为历史学家所注意、收集和利用,就成了史料。 史料的分类有几种方法。第一,按中外文字分类。毛泽东曾说,研究历史必须用古今中外法。中外交流的扩大,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区别于古代历史的显著特点。古代也有中外交流,例如佛教的传入,但从史料的意义上,远不及近代。罗家伦先生在研究近代历史时曾把近代史料区别为两大类,即中文的、外文的,旨在提示研究人员通过中外双方的记载来互相印证,互相考核,以便对于史实的认定更加可靠。第二,按文字和非文字分类。有的学者把史料区别为文字记录的史料和非文字记载的史料两大类。文字记录的史料包括档案、文件、文集、报刊、图书等。非文字的史料包括口碑史料、实物史料、声像史料等。也有人分为文字、实物、传说三类。第三,按史料的原始性分类。通过确认史料的原始性,来区别史料的可信度,也是历史学家的常用方法,也就是说,通过辨别史料的真实可靠的程度,来决定其对于科学研究的价值。有的学者根据这一点,把史料确认为原料、次料,即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 上述三种方法都有其合理性,第三种方法尤受重视。一个熟练的历史学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素养,迅速地确定某件史料是赝品,或者存在错误的记载,从而确定其属于第一手、第二手或根本不能作为史料。不过,作为史料学的分类方法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如何进行史料分类呢?在这里,首要的问题是确定分类的标准。笔者认为,应当依据史料的社会属性分类,也就是说,根据史料的起源及其所反映的,是何种社会力量从事的何种性质的社会活动,根据此种活动的社会功能及其对于史料价值的实际规定,来确定史料的分类。史料大致可以分为八种:(一)文献,(二)档案,(三)报刊,(四)回忆录,(五)前人著述,(六)声像资料,(七)遗址、遗迹与器物,(八)口碑资料与乡例民俗。 什么是文献?各门学科的定义不尽一致。孔子曾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注:《论语·八佾》。)郑玄、朱熹等人解释,“文”指文章,“献”指贤人。宋末学者马端临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和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语,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注:《文献通考·序》。)当代词语学的解释已有不同。《现代汉语词典》说,文献是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第1205页。)《辞海》则认为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35页。)英语DOCUMENT含有公文、文件、文献、证件、证券等意思,LITERATURE的含义是(某一学科的)专题文献。文献学的解释可作参考。我国国家标准局1983年公布的《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1990年有学者提出,广义地说,它是“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事实与现象、思想与行动等记录于各类载体上所形成的各种信息载体。”(注:谢宗昭:《文献编目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指出, 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纸质的图书、报刊等出版物和非纸质的录音资料、影像资料、缩微资料、计算机文档等。”(注:《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2页。) 笔者认为,本文所讲的文献,应与文献编目学的定义有所区别。文献编目,是按照一定规则对文献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根据文献编目学的这个性质,我国《文献著录总则》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十分确切的。换言之,这个定义的对象,必须覆盖文献保管部门(图书馆等机构)所保管并需要著录的所有知识载体。同时,也应与历史文献学的定义有所区别。文献学是研究文献整理的学问,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文献整理的对象、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文献整理的历史。历史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子学科,它以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为职责。历史文献学的以上学科性质,规定了它对文献的定义必须覆盖所有历史典籍,包括一应史书、类书、野史笔记、档案、方志、谱谍、甲骨文献、金文文献、简牍与帛书、报刊与文集等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历史文献学是就文献谈文献。史料学与此不一样,因为它是关于鉴定和运用史料的学问。鉴定史料是检验史料的可信度,运用史料是采信史料表达的事实。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史料说明历史。所以,本文所讲的文献,是指一切原始的文字资料。具体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献,包括谕旨、诏令、实录、圣训、奏折、命令、公告、布告、传单、政策、法规、证件、决议、决定、报告、请示、指示、宣言、讲话、文件、账册、图册、电函、信札、文章、笔记、日记、歌谣、碑刻、约章、契约、合同、单据、外交文书等等东西。上述文献还可以分为官方文献与民间文献两种。民间文献包括传单、账册、笔记、日记、歌谣、碑刻、契约、合同、单据、文稿、民间秘笈等等东西。 档案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一定机关团体按照各自的档案制度所收藏的各种历史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它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页。 )档案与文献是什么关系呢?第一,档案包括文献。上文所讲所有文献,档案中都可能有所收藏,换言之,文献只要存了档,就是档案。第二,档案包括文献,但又不止文献。本文所讲的报刊、回忆录、前人著述和声像资料等等,档案馆也大量收藏。第三,就文献而言,档案中可能有附加资料。比如某份文件,不仅有该文件的正式文本,还可能有形成此项文件的有关会议记录、出席人员名单、文件的拟稿、逐级审阅修改的批件和修改件等等。第四,由于档案制度的作用,档案中保存的文献最为丰富,其中官方文献最集中。根据实际收藏情况,应分国家档案、社会档案和民间档案三种。国家档案是指国家档案馆,包括中央、省、市、县级档案馆收藏的档案。社会档案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各类事业、企业、教育、文化等机构收藏的档案。民间档案是民间社会包括各类民间团体、民间宗教和个人收藏的有价值的东西。民间档案包含的东西大致有:(一)先人遗留的珍宝、证件(契约、字据、证书、证章)和其他遗物;(二)文稿(手稿、未刊稿、文集);(三)族谱、家谱;(四)藏书;(五)各类秘笈;(六)不见于文字的绝技。民间档案是民间珍藏、秘藏,轻易不露,甚至绝不外传的东西,一般难以收集。民间档案常有旷世稀宝。近代史上李秀成被捕后的供词原稿,就为曾国藩的后人长期收藏。翁同和的五世孙,美籍华人翁万戈收藏的祖传藏书,计有80种,542册,其中宋刻本11 种、元刻本4种、明刻本12种、清刻本26种、名家抄稿本27种。 宋刻本《集韵》、《邵子观物内外篇》、《长短经》、《重雕足本鉴诫录》、《会昌一品制集》、《丁卯集》、《施顾注苏诗》、《嵩山居士集》等,被媒体称之为百年来国内学术界“不知其存否”。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