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日知录》纂修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社会科学》 曹江红 参加讨论

第二,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顾炎武《与李良年(武曾)书》云:“弟夏五出都,仲秋复入,年来踪迹大抵在此。将读退谷先生之藏书,如好音见惠,亦复易达。顷者《日知录》已刻成样本,特寄上一部。天末万山中冀览此如观面也。”(注:顾炎武:《亭林佚文辑补》,《与李良年(武曾)书》。)
    第三,康熙十二年(1673年),顾炎武《又答李武曾书》云:“黔中数千里,所刻之书并十行之牍乃不久而达,又得手报至方山所,而寄我于楼烦、雁门之间。若频阳至近,天生至密,而远客三楚,此时犹未见弟之成书也,人事之不齐,有如此者,可为喟然一叹!此书中有二条,未得高明驳正,辄乃自行简举,容改后再呈。且续录又得六卷,未必来者之不胜于今日也。”(注:顾炎武:《亭林佚文辑补》,《又答李武曾书》。)
    第四,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顾炎武《又与颜修来书》云:“弟今寓迹半在历下,半在章丘。而修志之局,郡邑之书颇备,弟得藉以自成其《山东肇域记》。……近日又成《日知录》八卷,韦布之士,仅能立言,惟达而在上者为之推广其教,于人心世道,不无小补也。”(注:顾炎武:《亭林佚文辑补》,《又与颜修来书》。)
    第五,康熙十五年,顾炎武《与黄太冲书》云:“炎武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窃自幸其中所论,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但鄙著恒自改窜,未刻,其已刻八卷及《钱粮论》二篇,乃数年前笔也,先附呈大教。”(注:顾炎武:《亭林佚文辑补》,《与黄太冲书》。)
    根据以上所考,足见把《日知录》的始撰时间定在明崇祯十二年是欠妥当的。笔者以为,应以顾炎武逝世前夕,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所写《与人书》为据。顾在这封信中说:“某自五十以后,笃志经史,其于音学深有所得。而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而未敢为今人道也。”(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据此,《日知录》的始撰时间,假如定在康熙元年他五十岁以后,或许会更合理一些。
    二、《日知录》的撰述动机
    顾炎武为什么要著《日知录》?在他逝世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该书在福建建阳付梓,潘耒曾就此写下一段话:“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也。魏司马朗复井田之议,至易代而后行,元虞集京东水利之策,至异世而见用。立言不为一时,录中固已方之矣。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注: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六,《日知录序》。)这就是说,《日知录》是一部经世致用的书,顾炎武的理想虽然生前没有实现,但日后采用其说对世道人心一定大有裨益。假如仅仅以考据精详、文辞博辨来评价这部书,则有违顾炎武的本意。
    潘耒的这一担心,不幸被言中了。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一时儒臣为《日知录》撰写提要,就提出了同潘耒完全不同的评价。据他们称:“炎武生于明末,喜谈经世之务,激于时事,慨然以复古为志。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观所作《音学五书后序》,至谓圣人复起,必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是岂可行之事乎?潘耒作是书序,乃称其经济,而以考据精详为末务,殆非笃论矣。”(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九,《日知录》。)
    同样一部书,两种评价竟然如此不同。究竟谁是谁非?笔者以为,还是以顾炎武本人的论述为据,才能令人信服。
    关于《日知录》的撰述动机,顾炎武生前曾多次谈及。譬如他为《日知录》初刻本撰序,就很清楚地指出,该书的结撰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二,《初刻日知录自序》。)在给友人杨瑀的信中,说得就更为明白:“向者《日知录》之刻,谬承许可,比来学业稍进,亦多刊改。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六,《与杨雪臣》。)至于前引顾氏逝世前夕给江南友人的信中所述:“《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注: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无疑更可以视为撰述动机的“晚年定论”了。
    正因为如此,顾炎武把著《思辨录》的陆世仪和著《明夷待访录》的黄宗羲引为同志。他在给陆世仪的信中说:“廿年以来,东西南北,率彼旷野,未获一觐清光。而昨岁于蓟门得读《思辨录》,乃知当吾世而有真儒如先生者,孟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具内圣外王之事者也。弟少年时,不过从诸文士之后,为雕虫篆刻之技。及乎年齿渐大,闻见益增,始知后海先河,为山覆篑,而炳烛之光,桑榆之效,亦已晚矣。近刻《日知录》八卷,特付东堂邮呈,专祈指示。其有不合者,望一一为之批驳,寄至都门以便改正。《思辨录》刻全,仍乞见惠一部。”(注:顾炎武:《亭林余集》,《与陆桴亭札》。)在给黄宗羲的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顷过蓟门,见贵门人陈、万两君,具念起居无恙。因出大著《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然而《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可预信于今日也。炎武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窃自幸其中所论,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注:顾炎武:《亭林佚文辑补》,《与黄太冲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