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史记•殷本纪》释《尚书•高宗肜日》考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易宁 参加讨论


    《高宗肜日》篇中“典祀无丰于尼”句,司马迁释作“常祀无礼于弃道”。这又是颇令人费解的一句话。关于此句经文的原意,汉代经师说,仅存马融对“尼”字的训释,云:“昵,考也,谓祢庙也”。(见《释文》。按,此昵字原作尼,为宋陈鄂所改。)据马融所释,其当不以“无丰”为“无礼”,否则文意不通。马融《尚书注》,唐时犹存,孔颖达引马融说,并引经文作“无丰”。显然,孔氏亦以为马融释此句经文作典祀无丰于祢庙。
    司马迁与马融引经文有不同,其依据是什么?对此,前人的看法颇有分歧。段玉裁认为出自今文本。[11]陈乔枞云:“史公所言,或为欧阳《书》说,或以训诂申释之”。[12]孙星衍则以为引自古文说。[6]段、陈、孙三氏仅有说而无具体论证。于省吾先生指出,经文原作“无礼”而非“无丰”,“敦煌隶古定本豊作豊。《大锋》:‘王有大豊’,大豊即大豊,大礼也。《师遽尊》:‘飨醴,即飨醴。’”[13]于先生认为,马融误引经文作“无丰”。而罗振玉校定敦煌隶古定本《商书》,并参考日本隶古定写本(按,此本亦作“豊”。罗氏考定为唐初本)将“豊”作“豊”。[14]可见,罗、于两氏对隶古定本“豊”字的解释又有不同。下面,对上引各家说作些讨论。
    在甲骨文中,豊、豊字同,作、等形。[15]此两字在金文中亦无别,如《作册卣》:“公太史在豊。”《宅簋》:“同公在豊”,豊作。《长白盉》:“穆王飨醴”,醴同豊,醴之偏作。[16]至秦代,小纂中的两字已分开,分别作、。许慎《说文》对两字字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云:“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凡豊之属皆从豊。读与禮同”;“,豆之豊满者也,从豆象形……凡豊之属皆从豊”。依《说文》体例,古文籀文未被小篆改者,不列。《说文》字下无古文,字下则列古文。许氏所谓古文,当为其所见孔氏古文或类似字。(见《说文·叙》)今存《魏石经·君奭》残文中有古文“”(豊),[17]亦与许慎所引字异。由此可见,古文本《尚书》中豊、豊两字是有区别的。如上所述,马融引经文作丰。魏晋以来出现的隶古定本,尚不可断定为马本。(注:东晋范宁《谷梁传集解》文公二年引经文亦作“无丰”。《释文·序录》云,范宁变古文《尚书》为“今文集注”。古文《尚书》已亡于西晋永嘉之乱,范氏所据古文《尚书》当为隶古定本。)但此本作丰,是无疑问的。因为,王肃、伪孔传、孔颖达疏等俱引经文作“丰”。又,所谓隶古字,与今文隶书有别,是依古文笔画用隶书体写成的。(见伪《古文尚书·序》、《释文·序录》、颜师古《匡正谬误》卷二)古文丰字,顾野王《玉篇》作豊,丁度《集韵》和薛季宣《书古文训》录作。这些字字形均符合所谓“隶古定”之意,是隶古丰字。其实,隶古定本在流传过程中,为诵读方便,有些字已改从隶书。[18]敦煌本“豊”字已是隶书,而非隶古字。隶书豊字既作豊,亦作豊,又无严格区别。如汉《华山庙碑》“禋字豊备”、《孔庙碑》“豊季多黍”。[19]敦煌本伪《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豊”,豊作豊。[20]可,敦煌本《高宗肜日》中的隶书豊字可作礼,但其隶古定原字应是丰。
    《殷本纪》所引经文“无礼”,与马融本和隶古定本相异,大概据今文本。从司马迁引此篇经文其他文字来看,其可考者,皆是今文。如“高宗肜日”句之释,采自今文说:“王嗣敬民”,嗣是今文,古文作司,[21]隶古定本亦作司;“天既附命,正厥德”,此句之附字,《汉石经》残文中作付,[22]古付、附音通,字义均为与。(注:按。《汉石经》“付”残作“寸”,但原为“付”无疑。参见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卷九,《清经解》上海书店1998年版。王鸣盛《尚书后案》,《清经解》,上海书店1998年版。)隶古定本作孚,训为信。(见伪《孔传》)今文本作“无礼”,其尼字当不可作祢。但作何训,尚不得而知。因为司马迁所称“弃道”,已是解释而非字训。而司马迁的解释亦多有与今文说不同之处。(见上文所述)据此,我们将“弃道”作为司马迁自己的解释。
    司马迁所云“常祀无礼于弃道”,其意思是什么?这也是有争议的问题。裴骃《集解》释此句话作:“祭祀有常,无丰杀之礼,于是以弃道”,以“弃道”为祭祀有丰杀之别,违反常礼。司马贞《索引》进一步指出,此乃对祭祀近庙而言,云:“不当特丰于近也”裴骃和小司马的说法为大多数学者所从。孙星衍的看法不同,认为司马迁意谓“武丁以子继位,祭祀丰于父庙,而不立阳甲、盘庚、小辛庙”,以不为世父立庙为无礼。[6]梁玉绳则又作别解,云:“经文昵字,盖指宗庙,对山川社稷七祀而言,况《史记》引经文作常祀无礼于弃道”。[23]依梁氏之见,“弃道”是对七祀之无礼。以上诸说之分歧,实源于对经文的理解不同。因此,对此句经文的本意作出辨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马融释经文尼字作祢,从声训。古音尼,泥母,质部;祢,泥母,脂部。泥母双声,质、脂入阴对转迭韵,音近可通假。马融对经文的解释是:祭祀丰于祢庙,有违常礼。王肃从马融说。(见上引文)
    伪孔传云:“祭礼有常,不当特丰于近庙”,亦以祭祀特丰为非。不过,其以尼字作近,训字义。《说文》:“尼,从后近之。”《尔雅·释诂》郭注引《尸子》云:“悦尼而远来”。此句话出自《论语》:“近者说而远者来”。尼可作近。伪孔传未详近庙所指。上引宋人蔡沈、金履祥等训尼字为近,从伪孔传说。金氏又释作父庙,可能受马融说的影响。
    马星衍对尼字之训释,从马融说。然而,他对经文作了另一番解释:“殷自祖丁之后,阳甲至小乙,皆兄终弟及。盘庚既不为阳甲立庙,小辛继世,又值殷衰,未能修祀。高宗继父小乙,居丧尽礼,其于父庙,祀亦必丰。而世父之庙不序,犹承盘庚之失。”[6]刘逢禄、俞樾等大体从孙氏说。(注:见刘逢禄《尚书今古文集解》卷七,《清经解续编》,上海书店1988年版。俞樾《群经平议》四,《清经解续编》,上海书店1998年版。按,俞氏点断经文与孙星衍略有不同,作“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尼”,但说无大的区别。)
    现代学者们对经文文意又有新的理解。杨树达先生据殷虚卜辞等资料,认为殷人祭祀有丰于直系亲属,即以子继父者(所谓大示)之惯例。经文尼字宜作近,指直系亲属之庙。[24]于省吾先生的看法不同。他训尼作尸,意为“宾尸”。他指出,古尼、尸、夷通,尼本从尸,尸古文夷字。《祀记·大丧记》:“奉尸夷于堂”。《释文》:“夷,尸也”。经文“典祀”一词实指典祀官。此句经文应作“典祀者无礼于尸”。[13]
    据以上所述,西汉以后学者,除于省吾先生外,大抵均认为经文应作“无丰”。各家虽对尼字训释不同,也都有依据。然而对经文的解释却存在着分歧,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对史料的引征和理解方面。孙星衍“不为世父立庙”说,其主要依据有二,一是《诗·殷武》郑笺云:“高宗之前,王有废政教不修寝庙者。高宗复成汤之道,故新路寝”。二是《通典》引贺循语:“殷之盘庚,不序阳甲之庙,而上继先君,以弟不继兄故也”。(见《通典》卷五○)武丁重修典礼事,可能是有的。《毛传》曾提到武丁修先王寝庙事。(见《诗·殷武》毛传、孔疏)董作宾先生据有关武丁的甲骨卜辞,也作了这方面的推断。[25]但这些史料只能说明武丁可能重修过典祀,而难以肯定此事与高宗肜日事有直接的联系。而且,汉人亦未将两者联系起来作说。于省吾先生释典祀为典祀官,认为“《周礼·春官》有典祀之职。虽殷制不可考,周礼又系晚周人作,损益因革,职掌有出入,而名称前后必多沿袭”。[13]其实,殷周官名未必多沿袭。《礼记·中庸》云:“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此说虽不可尽信,但至少表明汉人亦以为周代官职较之殷代多有增益。《周礼·典祀》郑玄注、贾公彦疏,都未将此官职与殷代礼制相联系。可见,孙、于两氏立论的史料依据,尚有些欠缺,我们认为,在无其他确切证据的情况下,从经文的内容来作分析,应是一条可取的途径。王国维已注意到这点。他据出土的甲骨卜辞考定“高宗肜日”指祖庚肜祭武丁时,亦引马融“典祀无丰于祢庙”说为证。[9]王国维的见解确有道理。马融说不仅训诂有据,而且从经文的内容来看,亦说得通。此篇经文开头言祖庚肜祭武丁,有雉升鼎耳而鹢。祖己就此异象,对祖庚说:“惟先格王,正厥事”,又训戒王“惟天监下民,典厥义”云云,接着说,“典祀无丰于尼”。全篇经文实为一事,说的是祖庚祭祀父庙过丰,祖己就雉鸣之异象,告戒王修行德政,不要违反常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宋人已经从经文的前后联系来作分析,但对“高宗肜日”句训释的证据不足。马融的训诂虽然正确,但其未必以为此篇经文指祖庚肜祭武丁事。从历代学者的争议来看,同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仅凭文献难以对此句经文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