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贡献(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哲》 张书学 参加讨论

1929年史语所迁至北平,傅斯年除任史语所所长和研究员外,开始兼任北大历史系教授,讲授《史学方法导论》、《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秦汉史》、《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与此同时,他还组织领导了史语所专家对河南安阳殷墟进行发掘,对明清大库档案进行抢救和整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并叫嚷“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企图使其占领合法化。为了驳斥这一谰言,傅斯年联络几位学者撰写东北历史,并奋笔疾书了第一卷《东北史纲》,用丰富有力的史实证明东北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还在1931年与胡适、丁文江等人创办《独立评论》,撰文声讨日寇侵略,反对妥协投降,制造抗日舆论。1933年2月,日军侵占热河,华北危急。4月,史语所南迁上海,后来又随抗战形势的变化而一再迁移。在这期间,傅斯年在史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性命古训辨证》许多有影响的论著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版和发表的。
    1945年抗战胜利,他被任命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翌年胡适自美回国,傅斯年便辞去此职,全力以赴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务。1948年冬,史语所迁至台湾。同年他又被任命为台湾大学校长,并仍兼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出席台湾省参议会,在回答参议员有关教育的询问中突患脑溢血,溘然而逝,年仅55岁。
    傅斯年一生奔波于“非官非学”之间,从新潮社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健将开始,到台湾大学校长为止,他经常以一人之身而兼多种社会角色,时而学者,时而政论家。然而,傅斯年一生用力最多、成绩最大的是历史学,其成就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傅斯年作为史语所的创始人和终身所长,以其惊人的魄力、胆识和超人的组织能力,使史语所这个中国现代学术界最高研究机构不断的发展、壮大,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傅斯年以史语所为大本营,聚集、培养了一大批学者,首开“集团研究”之先河。傅斯年在史语所民国十七年的报告中,就把“辅助能从事且已从事纯粹客观史学及语学之人”及“成就若干能使用近代西洋人所使用之工具之少年学者”作为聘请、招收和培养研究人员的标准。他把史语所分为历史、语言、考古三组,聘请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分别为各组主任,并使三组既分别独立又互相联系。他还尽揽了当时学界名流如陈垣、顾颉刚、徐中舒、岑仲勉、董作宾、罗常培、刘半农、李方桂等。对于青年人才他也着意发现和培养,如以后成为大家的陈乐素、张政烺、严耕望、陈述、劳干、全汉升、郭宝均、凌纯声、丁树声等,在当时都是傅斯年所赏识和提拔的“少年学者”。他汲引才流,不外三途:一是由他直接识拔;二是由专家介绍;三是考选。其请托介绍一途,如不以专门名家而藉重军政要员者,必遭其摒弃,不予审查,毫无假借。为此,他还特意在南京《中央日报》上发布告白,公开声明他的这一原则。在他的努力下,史语所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科学研究团体,在以后的短短的一二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在傅斯年领导史语所的20多年里,史语所共印行各种专刊30种,单刊25种,集刊22种,《史料丛刊》7种,《中国考古报告集》2种,《人类学集刊》2卷,共刊布论文500余篇。因此,有人认为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是中国做团体研究最成功的”(胡适:《傅孟真先生的思想》,载《中国现代哲学论集》现代篇二,台北牧童出版社)。
    其次,搜集、整理了大量原始资料。傅斯年认为“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因此,他号召史语所的学者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努力搜求整理新材料。傅斯年等人先后为史语所收集到居延汉简1万3千多片、金石拓片2万5千余种计3万3千多幅,以及许多敦煌卷册与善本书。著名的明清档案,也是由傅斯年建议蔡元培以大学院的名义抢先从李木斋的手中购得,而转赠中央研究院并交史语所保管整理的。他亲自组织人力整理这批档案,至抗战爆发,就整理出版了《明清史料》甲、乙、丙3编各10册。 抗战胜利后,丁编10册篇目也已选定,但因时局动乱,未能出版。这40大册《明清史料》的编定,堪称当时史学界之盛事。在整理这批档案时,他们发现有明内阁进呈熹宗实录的散页,而世存《明实录》缺十三卷,傅斯年想从散页中找到所缺的部分,同时校正《明实录》脱漏讹误的文字,于是又制定了校刊《明实录》的计划。他聘请明史专家李晋华主持其事,而且亲自动手作校勘工作。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组织领导的对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15次发掘,发现了大量殷代铜器及甲骨文等,所得器物169万件,有文字的甲骨2万5千片,还出土了1万多件居延汉简和一些西周及战国时代的器物。这些都为先秦史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复次,领导和组织了对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傅斯年认为历史学要发展就必须“扩张研究的材料”,而材料范围的扩大,又必须依靠“扩张研究的工具”。他积极主张利用近代考古学知识,“到古文化的遗址去发掘”,改变传统的由文献到文献的研究方式,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傅斯年在1928年史语所成立后,便派董作宾到安阳作考古调查,把考古组的目标投向安阳殷墟。他在向总办事处所作的第一次工作报告中把“安阳调查”工作列为甲项,其说明如下:“安阳之殷墟,于三十年前出现所谓龟甲文字者,此种材料,至海宁王国维先生手中,成极重大之发明。但古学知识,不仅在于文字,无文字之器物,亦是研究要件;地下情形之知识,乃为近代考古学所最要求者。若仅为取得文字而从事发掘,所得者一,所损者千矣。”(载《国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报告》)这可以说是安阳殷墟发掘的理论指导。从1928年起到1937年止,史语所在安阳的15次发掘工作,基本上都是根据这一基本观念展开的。现在看来这些基本观念仅属于考古学的常识,但在视考古为“盗墓”的二三十年代,这篇文字却是中国学术机构第一篇考古发掘的宣言书。傅斯年除确定安阳考古的指导思想外,在考古组人员的延聘、资金筹措和办理行政交涉方面均有成绩。当时参加过发掘工作的石璋如先生回忆说:“安阳的考古工作能有这样的成绩,固然是财力、人力、时间三者配合起来的结晶;实际上仍是由于能克难、能果断、有魄力的孟真所长的英明领导。他对于发掘考古工作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他鼓励三组同人到田野去发掘;另一方面是他亲自到田野去排解困难,去指导发掘。”(《考古工作》,载《傅所长纪念特刊》,台湾史语所1951年版)殷墟发掘的成功及其报告的出版,对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不仅拓宽了研究古代历史的资料,证明了甲骨文字的真实性,奠定了古器物学建立的基础,而且还改变了古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此之后,学者由致力于古史的破坏而转向古史的重建,铜器、甲骨文的研究成果使中国上古史由隐晦而日趋明显,“于是中国信史向上益将三百年!”(《〈殷历谱〉序》)另外,傅斯年还组织领导了对山东城子崖等遗址的发掘,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在傅斯年的明确倡导下,在中国现代史学界形成了一个具有庞大声势和广泛影响的学术派别--“科学史学派”。如果说史语所的成立,为这个学派的形成准备了组织机构和学术阵地,那么,他在1928年撰写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就是为这一学派制定的行为准则和指导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