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刊唐代《李仲昌墓志铭》看安史之乱后士人“北走河朔”
陈寅恪在分析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代政治社会史时,提出过一个士人“北走河朔”的问题[1]187-189。他着重分析了两人:一个是登进士第的李益;一是未中进士的董邵南。陈氏指出,“虽已登进士第之李益以不得意之故犹去京洛,而北走范阳”[1]189,而未中进士的董邵南之游河北,“盖是当日社会之常情,而非变态”[1]189,进而说“若举进士不中,而欲致身功名之会者,舍北走河朔之外则不易觅其他之途径也”[1]187。但是陈氏只举出上述两例,并未分析北游之后的士人在河朔地区的起伏升降。 近年来,随着大量唐代墓志的发现以及相关拓片图版和释文的印行,使得我们能够对士人“北走河朔”的问题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2001年8月,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出土了《唐故摄相州刺史兼监察御史里行李公(仲昌)墓志铭》(以下简称《李仲昌墓志铭》)①。这方墓志叙述志主李仲昌(以下直呼其名)的生平、历官非常详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李仲昌虽不见于史籍②,但他作为一个“北走河朔”的士人③,先后在昭义和魏博两镇供职,并两任魏博镇的支州刺史;此外,其妻郑氏的合祔墓志(以下简称《郑氏合祔墓志》)也一同出土④。两方墓志比较完整地揭示出李仲昌在北走河朔之后的沉浮起降,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安史乱后士人北走河朔的认识。 从家世和出身两方面看,北走河朔的士人范围甚广。 《李仲昌墓志》虽然称“其先陇西人”,“识乎竹帛,式曰品族”,可能有陇西李氏的大族背景,但无法确切查证。但另一方面,此方墓志毫不避讳称李仲昌“起于寒栖之间”,因为他的曾祖李泰“皇河南府福昌县尉,夫人范阳卢氏”,祖父李澄“皇岐州司法参军,夫人荥阳郑氏”。父亲李祐“邢州参军,夫人范阳卢氏”。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亦不见于史籍记载,(《旧唐书》所载之“李澄”、“李祐”与李仲昌的祖父、父亲乃同名异人),虽然他们一直任官,但品阶低下,分别为正九品下⑤、从七品下⑥和从九品上⑦。这个家世背景不十分显赫。 相比之下,李益具有非常深厚的家世背景。《李益墓志铭》纠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于陇西李氏姑臧大房世系的错误记录,明确记载道:“给事赠兵部尚书讳亶即公曾王父也,皇朝虞部郎中讳成绩即公之大父也。烈考讳存,皇大理司直赠太子少师。”[2]李益的曾祖父和祖父的任官都在五品上下⑧,属于高官,享有门荫等特权。但李益之父的品阶却仅为从六品[3]1797,说明李益虽有家世背景,但却呈衰落趋势。至于其身为肃宗朝宰相的族父李揆[3]3771,似乎不愿提携族人。其兄李皆尚且“滞于冗官,竟不引进”[3]3560,李益与李揆的关系更远,自然难以攀附。李益后官至礼部尚书致仕,当时的太子庶子与其同名,尽管李益“兼门地焉”,但“时人谓尚书为文章李益,庶子为门戸李益”[4]78。可见,李益的家世背景与其仕宦升迁的直接关联并不紧密。 至于董邵南,尚未见有表明其家世背景的史料,具有显赫家世背景的可能性似乎不会太大。 李仲昌“贞元中,以门荫授唐州参军”。虽然家世不显,但他却有“门荫”作为出身。唐代的门荫制基本上针对三类人:一是高爵,二是皇亲,三是高级品官(五品以上)[3]1805。李仲昌父祖的官品皆在六品以下,并不符合此类严格的门荫制。但门荫制的范围在唐后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低品官(六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子弟无高荫可庇,但可以通过品子身份叙阶入仕。《新唐书·选举志下》载: 凡品子任杂掌及王公以下亲事、帐内劳满而选者,七品以上子,从九品上叙……九品以上及勋官五品以上子,从九品下叙。[5]1172 以品子身份充任各种杂职掌,考限一般为十数年,考满后经过本司简试合格,可以获得散官出身,再依散官参选的有关规定,经若干次简选,有可能获得流外乃至低级官职⑨。李仲昌可能是走的这一条途径。如其就任,根据唐代一般的迁转程序,上达的机会很少。 李益“大历四年,年始弱冠,进士登第”[2]。之后,虽有一些升迁,但是“由监察殿中历侍御史”[2]之后便长期不见迁改。可见,李益在唐廷确实“不得意”[3]3771。 又据韩愈的《送董邵南序》,董邵南“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6]247。 由此可见,安史乱后,北走河朔的士人不论家世背景如何,在中央仕途不顺,或难以谋职,就会寻求到河朔地区发展。即如陈寅恪所言,此为“当日社会之常情”[1]189。 北走河朔的士人在河朔地区的升降起伏和命运如何?长期以来,我们只知道李益被“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常与济诗而有‘不上望京楼’之句”[3]3771。《李益墓志铭》虽然详细记载了李益的家世、家庭、婚姻和仕宦,但是详于李益被召入长安后的经历,对于他在幽州的活动,有效的信息也只有“复为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迁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以金印紫缓副焉”[2]数语,至于“卒使逆流再顺”等语,则有待查考⑩。关于董邵南,更未见有其河朔经历的记载。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