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论宋人长编体当代史的崛起(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孙建民 参加讨论

三、编年史传统的转化与更新--长编体确立的内在因素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调整自身,同时在发展积累过程中不断寻求更合适的表述方式。因为,表述方式的变革往往也就反映了学者们对学科自身的新认识。中国历史学也不外此理,源远流长的中国史学史,一定意义上也是一部史学家们探究历史的最合适写作方式的历史,就是说,是不断更新与转化传统写作体式的过程。
    中国历史编纂史上最早确立的是编年体。五经之一的《春秋》即是最早的编年史。稍后的《左传》,更是一部编年体煌煌巨著。二者以其崇高的地位确立了编年史的体例和传统。到了汉代,天才史家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后,纪传体才另开一枝。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与中国人的认知方式比较适应,满足了一定的作史要求和目的,所以为后代所继承,也被封建王朝尊为“正史之体”。但是,纪传体独霸史坛之后,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不足之处是明显的,尤其是纪传体断代史。唐之刘知几,宋之郑樵,都对之有过非议和驳难。尤其,纪传体明显地不适于对当代史的,当代史研究中所要涉及的价值评判、政治评价、鉴知等,作为当代人总有些难以定案、难作定评。
    编年体在其长期发展中,显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刘知几说这种体裁“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序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列重出。”[22]长处的确不少。但是,编年体长期难以与纪传体对垒。司马光作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将其操作程序规范为先搜集各种记载成从目,然后作资料长编,最后再删修定稿这样互为衔接的三部曲。于是,人们发现,作长编是编年体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无力量或条件不成熟时,仅利用长编法也可以成就史学著作。这样,长编的独立是自然而然且又切实可行的事,它不仅是编年体传统的体现,而且是其更新和发展。
    当然,李焘曾说过其《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未成书”的话,又说等以后由司马光一类大家来定稿等。同时的大学者吕祖谦也曾在给李焘的信中建议将《长编》删削定稿。而且象《长编》等宋代长编体名著的注文中也多有“待考”之类的未定之论。但这些都不能否认长编体作为一种体裁的独创性和独立性。因为,我们稍为考察便不难发现,作长编的方法远承古籍校勘中的异同校勘记,正文体现作者倾向,注文表示异同。如果说校异同属于校勘古籍的一种校勘法,那么,长编法也可以作为写作史书的一种体例。所以,李焘自称未定稿云云,正可解释为聪明的自谦。尤其,长编体作为一种体裁,与编年、纪传一样,也确有自己的规格和特点。它一经确立,便在各方面凸现出了当代史编写的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其一:用长编体编写当代史,最能总结朝代兴亡的教训。长编体继承了《左传》、《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名著的传统,详记当代史上有关国计民生的事件、政策、人物,将它们纳入时间系统内,无支离破碎之病,对于检讨当代史最为系统。
    其二:容量大且体式完备。李焘、徐梦莘、李心传在完成他们的长编体巨著时,就使用和吸收了各种体裁和有关当代史的各方面资料。例如,《长编》引书达七百五十余种,《会编》引用书篇达四百来种,《要录》引书达四百九十余种,基本上囊括了当代历史的主要文献,本身就是资料渊薮,容量特大。至于体式完备,则指这些长编体著作用合适的体裁框架了所使用文献。一方面,它们使用各种体裁的历史文献。比如官方史书中,国史、实录、日历、会要、时政纪等,体裁就很丰富。国史即正史,属纪传体;会要则有“志”的成分;日历则属编年体。私史中,有的属纪传体,有的属编年体。另一方面,长编体也在编年体的总原则下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比如,其叙写人物,于卒年往往简记其生平,很象附传;其叙写政策,往往追叙其来龙去脉,又近乎志,即在行文中熔入了纪传体的成分,弥补了编年体的不足。如此,长编法已发展为一种独立体裁。所以他们的“长编”,不是半成品的“通鉴”,而是一种著述,是他们追求的能比较完整表达其史观的史书体裁,从而也就成为完整意义的著作。
    其三:“文虽繁而不病其冗,论虽歧而不病其杂”的写作效果。长编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仅提供著史者的倾向,而且不排斥矛盾的甚至对抗的材料。这种体裁和表述方式,便于史学家顺利地处理当代史上许多棘手问题。一般而言,长编体的正文代表作者所取,反映作者对人或事的倾向,注文则“存异”那些矛盾歧异的资料,或表明自己的疑惑的考辨结果,留待后人进一步研究。
    四、余论
    李焘、徐梦莘、李心传三位史学大家创制了长编体史学巨著,完成了对本朝史的反省,从而迎来了宋代史学的光辉时代,证明了历史学旺盛的生命力,受到了普遍的称许。在南宋,孝宗皇帝就把李焘的《长编》誉为当代《通鉴》,认为可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置于同等地位,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三部长编体巨著的成功,也深刻影响了南宋及以后的中国史学。南宋陈傅良的《建隆编》、阙名的《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宋九朝编年备要》,都是《长编》影响下的产物。所以,长编体成了封建社会后期很受重视的史书体裁,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从研究角度看,长编体史书记事详瞻,资料丰富,“一代之书(资料)尽荟于此”,可谓包罗齐备。《长编》、《会编》、《要录》尤其如此,故而成为研究宋代社会历史的最基本文献,尽管后人重编、续编宋朝《通鉴》颇多,但没有哪个能代替这三部巨著。
    从资料利用角度看。长编体名著皆考证异同,周密精审。如本文第二节所论,宋代史料因为各方面原因,真实性大打折扣,稍有不慎,即有谬信之虞。但长编体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实录、正史未必尽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关键强调史家之高鉴慎择,综合考证。李焘、李心传等人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对许多问题提供了看法,廓清了许多材料的来龙去脉,使真伪虚实毕现于读者面前,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和揭示历史规律扫清了障碍。即使我们读其书而不同意其结论,也仍可作进一步研究。因为他们在长编体的原则下,将矛盾歧异的资料附于注文之中,我们完全可以“据以求其是”。所以,长编体给后人提供了驰骋的广阔天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