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钱锺书史学思想三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林校生 参加讨论

这样,历史认识的主观烙印又同时成为需要淘洗和过滤的成分。《谈艺录》主张,“无我而有我,相反相成。”“致知究理,亦莫不然。其求学之先,不著成见,则破我矣;治学之际,摄心专揖,则忘我矣。”(280页)。保持如此虚灵的心境,才做得了大学问。同样, 历史著述的时代氛围也同时成为需要冷处理和超越的约束。如香港版《宋诗选注》所表白,“史书和回忆录等随时应变而改头换面,有不少好范例。我不想学摇身一变的魔术和自我整容的手术,所以这本书的《序》和选目一仍其旧,作为当时气候的原来物证--更确切地说,作为当时我自己尽可能适应气候的原来物证。”〔13〕保持如此真淳的人格,才成得了大气候。可见,一味强调历史的“现在性”,也会破坏古、今之间“斟酌”、“循环”的合理张力,《管锥编》所谓“执着于‘悟’亦可成迷”(1951页),这是应当引起警觉的。
    此外,从微观方法上看,《管锥编》中颇多以今日乡俗释古、证古的零星材料。《全汉文》卷论晁错文章和《史记》《汉书》列传中“赘婿”、“赘子”“出赘”诸词的涵义,徵引司马贞、钱大昕、黄震、高士奇等人的意见略作梳理,指出“旧日入赘之婿多为其妻兄弟所侮,即无兄弟而‘坐产招夫’以为‘补代’者,妻党皆鄙薄之。余童时尚见闻此等风俗也”(898页)。 《全三国文》卷也谈到“吾国旧俗复以蝙蝠为吉祥之象,不知起自何时……余儿时居乡尚见人家每于新春在门上粘红纸剪蝠形者五,取五福临门之意”(1061页)。在《楚辞补注》卷,乡俗证史之法还推及于西方异域:
    旧日不死于家者,其魂必出外招之……余儿时在锡、苏、澄习见此俗,且尝身受招呼,二十许寓沪西沿闻邻人夜半为此。招生魂于其迷失之地,中西旧俗略同;如18世纪初,一法文小说记国王出猎,夜宿野堡,醒而病狂,医无能治,公卿乞诸巫,巫谓王之子女当至丧魂处求觅之(632页)。又,在《全齐文》卷,由赵翼《陔余丛考》和俞正燮《癸已类稿》都引南齐王秀之《遗令》以证六朝有丧次助哭之习俗,钱氏言及丧事之哭乃是一种礼仪,而并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时,也有类似的考述:
    曩日妇人有以受雇助哭为生计者,吴中称“哀丧婆”或“哭丧婆”,余少日乡居时常见之。古来以哭时且号且言为礼俗,《颜氏家训·风操》言之甚明,……西方旧日亦有哀丧婆。古罗马讽世诗云:“得钱代哭之妇自扯其发,发声大号,悲戚过人”;西班牙名小说家状两妇痛哭云:“作哀丧婆态”,注家云:“一名哭丧婆,丧葬时雇来啼泣之妇也”(1341-1342页)。这些不仅见出钱锺书先生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眼光,而且表现了他独有会心而不同于众(包括克罗齐)的读史兴趣。
    二、虚言徵实 史笔多疑
    钱锺书先生兼重历史情事的“现在性”和现实生活的“历史性”,暗含着一个“诗、史相通”的思想前提。中国古代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西方学术界也有一派把史学视为一门艺术,高声标举“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B·克罗齐,就曾用直觉体验来阐发美学, 又用美学原理来观照史学,从而得出历史同艺术一样,全是心灵之活动的结论。受这种学术风气的启导和影响,又注意冲撞、超越这种治学模式的局囿和牢笼,促使钱先生形成自己的历史真实观,即以虚言徵实,由史笔生疑,它如两翼双刃,相辅相成而不容偏废。
    既然“词赋之逸思放言与志乘之慎稽详考各有所主”,诗人、小说家者流可以“信口开河”(《管锥编》1152页,832页), 可以靠“想当然”来“虚构”“莫须有”之事(《谈艺录》38页),这些“虚言”之中又有何“实”可徵呢?
    首先,可以推知土风旧俗。如,《谈艺录》引梅尧臣《咏杨高品马厩猢狲》诗、陈师道《猴马》诗、王哲《风马令》、《捣练子》词、小说《西游记》、《夷坚志》等“虚言”材料及元剧名《看马胡孙》,说明古时常以猴系于马厩以辟恶除疾,“自宋至明,此俗相沿不革”。〔14〕又,《诗经》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赠与答殊不相称。《管锥编》由诗人“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自解之词,逗出“初民礼俗”,“赠者必望受者答酬,与物乃所以取物,尚往来而较锱铢,且小往而责大来,号曰投贻,实交易贸迁之一道,事同货殖”的一番议论(99-100页)。
    其次,可以徵见世情人心。《管锥编》评论赵高出身贵公子,自宫以进,为赵国报仇,掩护过刺客张良的民间传说,指出“稗史小说,野语街谈,即未可凭以考信人事,亦每足据以觇人情而徵人心”(271 页),“采及葑菲,询于刍荛,固亦史家所不废也”(《管锥编增订》25页)。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写壁上图绘,有“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之句,注家以“九头”为“兄弟九人”;《韩非子·外储说》载孔子释“夔一足”,“夔”为人名,“一足”为“一而足”。钱先生以为此类言说惨淡经营,把远古神话理性化,并非正确。“原始多荒幻之想象,草味生迷妄之敬忌,疑惧而须解,困穷而有告,或因寄所欲,又卿用自娱,结念构形:天神地祗,怪人妖物,诡状殊相,无奇不有。”“即妄可以揣真”,这些荒唐形象,“于觅初民之童心,不无小裨焉”(1013-1015页)。
    复次,可以透示历史机理。亚里士多德说过,“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地位更高;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15〕这个看法对钱先生有很大的影响。《谈艺录》曾批评柏拉图贬抑诗文太著于形迹而不能表现抽象之理的意见,赞赏“亚里士多德智过厥师,以为括事见理,籀殊得共;其谈艺谓史仅记事,而诗可见道”(230页)。十多年后,又重申“考订只断定已然, 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16〕《聊斋》卷11《织成》后附记洞庭君逊位柳毅,“以毅貌文,不能摄服水怪,付以鬼面,昼戴夜除。久之渐习忘除,遂与面合为一”。此事纯属无稽,而《管锥编》别具会心,用以揭橥伦理人格形成与变异的重要机制:“寓言而亦微言,可以移疏《荀子·性恶》篇所谓‘积伪’、‘化性起伪’。……借面长戴,渐夺本相,即习惯成自然,弄假变为真,故曰:‘长此作伪者初伪而终失其伪’,或曰:‘真善每托始于伪善’”(807页)。行之既久, 辄移情夺性,此当为立身处世之大戒。
    虚言微实,犹如考据学上的理校、理证,其法最高妙,也最危险。它倚重的不是常规的逻辑思路,而特别需要涵浑的学养和睿智的识力。《史记·田儋列传》载:“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无不善画者,莫能图,何哉?”这里的“画”、“图”,当指画(划)策图谋。而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载:“言天下非无善画之人,而不知图画因横及其党慕义死节之事”,却解释为绘画图像了。这本是训诂的失误甚至笑话,《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卷则将此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误读《穆天子传》凭空添出一位上古画师的训诂失误联系起来,认为“皆颇可觇唐人之重丹青也”(342页)。 这种类型的虚言徵实,属于“避虚就实”的思维转换。
    又,光聪谐《有不为斋随笔》发现自扬雄以还,“官箴”体裁的文章屡有嬗替,先是“官箴王缺”,继而官员“自箴”,终至于人主“箴官”。粗看起来,这只是文体的变化,形式的变化,似乎无关社会生活内容。钱先生却机敏地扪及二者之间隐然有一种结构性的牵连,“窃谓可以管窥人主尊严之与世俱增也”(《管锥编》964页)。 随着君主权势日益膨胀,地位日益神圣化,以规箴谏诤为职责的言官必然日益萎缩和卑微化,只能从施“箴”的主体降为受“箴”的客体。这种类型的虚言徵实,属于“化虚为实”的思维跃迁。如果说,形象思维、艺术创作活动特别需要佛典所谓“诸根互用”的“通感”,那么,理论思维、虚言徵实思维活动则特别需要“通识”,需要“通观”文史哲的襟怀气度。
    一方面,虚言可以徵实;而另一方面,史笔又未必全真。《管锥编》以史书记言一端为切口,深致其疑:“上古既无录音之具,又乏速记之方,驷不及舌,而何其口角亲切,如聆罄欬欤?或为密勿之谈,或乃心口相语,属垣烛隐,何所据依?”(164-165页)方中通《陪集·博论》称:“左(传)、国(语)所载,文过其实者强半。即如苏(秦)张(仪)之游说,范(睢)蔡(泽)之共谈,何当时一出诸口,即成文章?而又谁为记忆其字句,若此其纤悉不遗也?”钱先生认为方氏“解事不减陈涉”(166页)。 陈涉也曾经不信《国语》关于骊姬夜处幽室向晋侯泣诉的记载,斥为“乃好事者为之词”,见《孔丛子·答问》篇。故史籍“记言而实乃拟言、代言”(同上)。“《文心雕龙·史传》篇仅知‘追述远代’而欲‘伟其事’,‘详其迹’之‘讹’,不知言语之无徵难稽,更逾于事迹也。《史通·言语》篇仅知‘今语依仿旧词’之失实,不知旧词之或亦出于虚托也”(165页)。 从这个角度看,史笔几与诸笔迷离莫辨,无论记言、叙事,都存在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