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梁启超《新民说》论纲(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求是学刊》 张锡勤 参加讨论

5
    从政治上说,新民是要使中国民众由奴隶、臣民变而为新型的“国民”。就是说,新民不仅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尚有政治地位的变化。
    “国民”的概念是19世纪末随着“兴民权”口号的提出而在中国出现的。鉴于长期来“中国人不知有国民”,1899年梁启超曾首次给国民下了这样的定义:“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23)]而在《新民说》中,他又给国民作了如下定义:“有国家思想,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24)]显然,这两个定义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前一定义主要是说明国民与奴隶、臣民的区别,这一区别即在于国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既有其权利,又有其义务。而后一定义则是指出国民所应具的资格、条件,它是要让人们懂得,奴隶、臣民要变为国民,必须经历一个转化、提高的过程。梁启超认为,这乃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对此是高度重视的。
    《新民说》所论述的,主要是如何培养国民资格的问题。它认为,这一培养当从政治观念、政治能力两方面下手。
    首先,中国人应培养国民应具的新型的政治观念。为此,它大力揭露、批判奴隶性,热情讴歌、提倡自由。但基于爱国心薄弱为中国致弱的“最大根源”、“病源之源”的认识,它更为提倡“国家思想”。梁启超认为,中国人欲成为国家主人、成为国民,首先必须养成国家思想。他要求中国人“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25)]。以上四者,所宣传的主要是当时世界颇为风行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特别是他所一再提倡的爱国主义。除国家思想外,健全的权利和义务观念也是极为重要的。梁启超指出,由于封建专制制度长期的压制,中国人已“愈制而愈驯”,权利观念则“愈冲而愈淡”,人民已安于无权的奴隶地位。因此,今日欲培养国民意识,当务之急是树立中国人的权利思想。但是,“人人生而有应得之权利,即人人生而有应尽之义务,二者其量适相均”[(26)],因此在培养权利思想的同时还必须树立义务观念,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不过,在梁看来,更重要的还是政治能力的培养。他认为,政治能力的重要内容是自治力。这是因为:“己不能治,则必有他力焉起而代治”,而“真能自治者,他人欲干涉焉而不可得”[(27)];只有能自治,才能摆脱被治的地位。他指出,自治乃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因此,中国是否能实行民主政治,主要取决于中国人的自治力,是至关重要的。梁启超感叹道:“欲进无思想者为有思想者,其事犹易,欲进无能力者为有能力者,其事实难。”[(28)]因此,培养中国人实行民主政治的能力,乃是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更为艰巨的任务。但遗憾的是,对此《新民说》并未能提出具体、切实的方案措施。不过,《新民说》对国民资格的论述,使当时对国民问题的讨论由空泛而具体,这对推动人们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作深层次的思考,还是有贡献的。
    6
    “新民”一语始见于《尚书·康诰》,又是《大学》的“三纲领”之一。从这一点来说,它是一个古老的口号。但古籍中的新民,只是道德修养的要求(朱熹注云,新谓“去其旧染之污”),与近代的造就一代新人,相去甚远。造就一代新人,乃是近代意义的口号,它的提出基本上是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同步的。早在太平天国时,受过西方文明薰染的洪仁玕,便提出了建立“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29)]的理想。他的新人是与新世界连在一起的,已朦胧含有近代色彩。不过,他的新人主要指移风易俗,依然不全面。戊戌时,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口号,要求中国人实现德智体三强,第一次明确提出造就一代新人。梁启超的《新民说》虽然晚于严的三强说,但是,他以20节、十多万字的篇幅,对此作了全面阐述和具体规划,使它形成一套系统理论,其贡献功不可没。自《新民说》出,提高中华民族基本素质的重大任务受到中国思想界的普遍关注,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成为思想领域的热门话题,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征程步履维艰、人们思想矛盾混乱之际,梁启超没有把中国的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物质和制度层面,而是突出了人的重塑、完善,即人的现代化,这对当时中国人更全面地理解、把握中国整体的现代化,无疑是有益的。
    所谓新民,就是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造就一代具有新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新的精神风貌,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能力的新人。梁启超认为,这才是中国得以振兴,赶上20世纪新潮流的根本保障。就是说,现代化的社会要靠现代化的人去创造。处于蒙昧状态,安于旧秩序,全无现代意识、不合现代要求的人,是不可能有变革社会的要求,更谈不上实现社会变革的。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有自身解放的要求并实现自身解放。不论是破坏旧世界还是创造新世界,都要靠觉醒中的一代新人。因此,中国的社会变革、振兴和现代化,最终都有赖于人的现代化。
    梁启超所关注的始终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但从国群之强基于个体之强的理论出发,他又强调,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只有通过提高个体素质,调动个体积极性,激发个体活力来实现。他所以一再反复清算奴性,正是由于处于奴隶地位,对一切都消极、冷漠、麻木、依附的人,是无助于国家民族振兴的。他所设计、向往的新民,处处都是与奴隶、奴性相对立的。从这一点说,《新民说》又表现了对人的关注,它对激发社会成员的个体能动性、责任感也起了积极作用。总之,以上这些对促进人们对中国的变革、振兴作更深层次的思考,都是有启发的。
    梁启超的新民,重点是人的观念变革。他始终认为,社会变革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政治斗争,它当以思想启蒙为基础、先导。只有人民普遍觉醒,社会变革方能出于多数人的自觉,形成不可抗拒的潮流。因此,它对文化革新、文化重建是高度重视的。他的《新民说》对此有不少论述。虽然,在《新民说》之前,中国“文化革命”的帷幕业已拉开,但它受到思想界的普遍关注,这同《新民说》有直接关系。它对近代道德革命的影响尤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