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梁启超《新民说》论纲(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求是学刊》 张锡勤 参加讨论

概言之,《新民说》的最大影响是使人们更加重视现代化、民主化的基础建设,它曾对部分革命党人产生过积极影响。在20世纪初,革命派力主推翻清朝统治,大方向是正确的。但确有不少革命党人对中国社会变革和民主政治进程缺乏足够认识,对革命的理解过于简单。他们以为革命仅是军事斗争,靠少数革命党人武装起事,即可迅速成功。《新民说》的种种论述,对于纠正这一偏向,促使革命党人更全面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是有益的。它对革命派的影响,可以邹容为例。邹容在《革命军》中曾多处摘录了《新民说》、《溯源论》的文字,可见他认真读过这两部论著。《革命军》关于注重革命教育、“制造无量无名之华盛顿、拿破仑”的思想,以及提倡“独立不羁”、“冒险进取”、“爱群敬己”、“个人自治”等思想,都明显受了《新民说》的影响。
    7
    《新民说》既有其理论价值和贡献,也存在明显的谬误,其客观影响是复杂的。
    如前所说,《新民说》的理论依据是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这一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成员素质的重要性,对于当时中国人重视人自身的现代化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它把复杂的社会有机体简单视同生物有机体,否认人类社会有其特殊的本质和规律,而用生物规律取代社会规律和说明社会,是非科学的。以此为指导来诊断中国的致弱之源和“救亡之道”就难以得出科学结论。结果,《新民说》势必离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来规划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振兴,离开社会变革、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变革来实现“新民”。
    因为以社会有机体论为指导,硬以生物规律解释说明社会,梁的新民理论一直充满矛盾,难以摆脱循环论证,最终势必倒果为因。
    用梁的话说,究竟是“政府造人民”还是“人民造政府”?这对他始终是一大矛盾。因此,从《溯源论》到《新民说》,他时时陷入循环论证的泥淖。新民学说是从中国人素质低下说开的。对此,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中国人所以素质低下,究竟是因为中国人天生是劣等民族,还是另有深刻原因?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意识和爱国心的梁启超从不承认前者。他曾几次指出,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清朝反动统治是造成中国人素质低下的原因(一些分析是很深刻的)。那么,据此分析,逻辑结论势必是推翻封建制度和清朝统治。但受改良主义立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他对此总是一再打住,不作深论,而孤立谈人的素质,进而以此为因,而将“恶劣政府”视之为果。
    从《溯源论》到《新民说》,中心是论中国的致弱之源和“救亡之道”。梁启超是在1902年那特定历史环境下谈这些问题的。那正是《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最终确立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屈辱和黑暗的年代。那个年代的现实告诉人们,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建立于其上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才是那时中国衰微的根源,也是那时中国人素质低下的根源。因此,救中国之道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依据一之性决定群之性的社会有机体论,梁却强调“人民造政府”,要求人们不要“科罪当局”,而应把矛头指向自身。在《新民说》陆续发表的过程中,1903年一位革命党人便指出,《新民说》的基本结论“不免有倒果为因之弊”[(30)],这一分析是正确的。
    梁启超所以倒果为因,是力图证明,一旦新民,新制度、新国家便自然到来。这种自然到来说,不仅否定、取消了必不可免的斗争,而且势必使人轻忽社会变革,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而影响所及,他对新民自身所作的规划,也存在明显的问题。首先,在那中国人处于奴隶地位的年代,人的现代化不仅是人的重塑,首先是人的解放,它离不开斗争。可是,《新民说》却有意回避斗争,把新民说成是一个毋需斗争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这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其二,同样重要的是,受唯心主义意识决定论的影响,梁启超论新民、人的现代化,是同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脱钩的,同时又是同社会实践脱钩的。这就注定了他的新民不会有多大成效。回避、忽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实际上等于说可以在旧的经济基础、即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现代化,历史事实证明:此路不通。
    注释:
    ①《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
    ②《论湖南应办之事》。
    ③《古议院考》。
    ④《论今日各国待中国之善法》。
    ⑤⑥《新民丛报》第一期,《本报告白》。
    ⑦⑧⑨⑩《中国积弱溯源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