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辽代史学和辽代社会(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吴怀祺 参加讨论

神册元年(916年)八月,有《拔朔州纪功碑》、 《于越峪纪功碑》;天赞三年(924)年九月丙申朔次古回鹘城,勒石纪功, 为《破素昆那纪功碑》。
    太宗为耶律阿保机的刻碑。按,新、旧《五代史》所说年代不一样,《旧五代史》说太宗为其父求碑后三年,改元天显。《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中说是天显元年,“求碑石为阿保机刻铭。”
    太宗有《破阻卜纪功碑》;应天皇后欲为太祖殉葬,被群臣劝谏制止,记载此事的有《太后断腕楼碑》。
    太宗天显三年(928)八月庚申,诏建《应天皇太后诞圣碑》; 天显五年(931)八月《日月碑》,记建日月宫事;冬十月癸卯, 建《太祖圣功碑》;另有《大东丹国新建南京碑》;
    天显七年六月御制《太祖建国碑》;九年有《宣简皇后德陵碑》。天显十一年闰十一月,后晋李从珂举族自焚,桑维翰为文记之,即《汾水京观纪功碑》。
    会同元年(938)后晋来使, 且言已命和凝撰《太宗圣德神功碑》;
    又据《穆宗纪》,穆宗应历三年(953)五月壬寅, 汉遣使言石晋树先帝《圣德神功碑》为周人所毁,请再刻,许之。因此有当有重建《圣德神功碑》。
    又《辽史·宗室传》,阿保机的长子义宗名倍(突欲),“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这里当纪录他的遭遇。
    归纳一下这些碑刻的内容,主要是契丹开疆拓土的征战纪录。契丹人前期的碑刻很多是他们在征战的流动过程中留下的,无疑是军旅大事《实录》,又是开国建业的大事记;宣传的是契丹的军威。相对地说,记言记行的史书文字不多,现在能确证的,有太宗会同四年(941)年二月,丁巳,下诏有司编的《始祖奇首可汗事迹》。
    这一阶段能作为一代的史臣看待的人物的可以举出这样一些来:
    耶律鲁不古:字信宁,太祖的从侄。当初,太祖制契丹大字,鲁不古以赞成功,授林牙,监修国史。(《辽史》卷七十六,《耶律鲁不古传》)
    韩知古:蓟州玉田人,善谋有识量。太祖平蓟时,知古才六岁。神册初,遥授彰武军节度使。久之,信任益笃,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当时仪法疏阔,韩知古援据故典,参酌国俗,与汉仪杂就之,使国人易知而行。(《辽史》卷七十四,《韩知古传》)
    南方的五代的通修史之士受到重用,太宗于大同元年(946)春正月入汴,赵莹为太子太保,刘昫守太保。 而赵莹与刘氏都是监修《旧唐书》的宰臣。据《旧五代史》卷八十九,刘昫“(后唐)开运初,授司空、平章事、监修国史,复判三司,契丹主至,不改其职。”“昫以眼疾,乞休致,契丹主降伪命,授昫守太保。契丹主北去,留于东京。”刘氏也可以视作为辽朝的史臣。这些人对辽朝的文化包括史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然我们还能举出一些人物,但名实相符的史官、或者有大著作的史家,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历史记载的质朴、史学思想的简约、史才缺乏和修史机构还没有构成一个系统。从这些方面看,只能说,史学还处在一个萌发时期。
    二是景宗、圣宗、兴宗时期,是辽史学发展、繁荣时期。
    杨树森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谈到这一时期辽代的史学,充分肯定这一时期的史学成就。景宗到圣宗,进行封建化改革,为了加强统治,大量吸收中原文化,提倡修史,特别重视编修本朝史。印刷术发达,为史书的编修创造了条件。景宗、圣宗时,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史学的进步很明显。兴宗朝,史学承前朝的余绪向前发展。
    这时期的史学的发展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作品的数量、史书体裁种类比起前一个时期,有了明显的增多。前面说到的十类的辽代史学作品,绝大多数是产生在这一阶段,作品的体裁有编年、杂史、传记、典制、地志、笔记、故事;还有翻译作品,如译的《贞观政要》、《五代史》、《通历》等,另有一种是编译,如马得臣的《唐三纪(高祖、太宗、玄宗)行事录》。
    第二,历史借鉴的思想的丰富、发展。这种借鉴如前所说,着重是借鉴历史上有作为的人君的治国安邦的经验。圣宗是勇于纳谏并且提倡臣下进谏的英主。兴宗也是能纳谏的人君。他褒奖、鼓励萧韩家奴时说:“朕之起居,悉以实录。”他们看重唐朝的历史,重在唐高祖、太宗,玄宗历史,而且又着重吸收这些君主的振兴社会、成功的调整内部关系的经验;既有唐、五代史的借鉴,也有契丹族自身的历史借鉴,有古代史的借鉴,也有当代史的借鉴。对于高丽史的重视,也是辽史学中一个引人注意的地方。
    在政治以及社会生活中,历史的借鉴作用表现得很明显。
    第三,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修史构机。
    《辽史·百官志三》说到辽人的制度是在从中期后才完备,“中叶弥文,耶律杨六为太傅,则知有三师矣。忽古质为太尉,则知三公矣。……室昉监修,则知国史有院,程翥舍人, 则知起居有注。……”所以,修史的机构也是到这一时期,才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它的情况可以摘录《百官志三》的有关内容,以了解其概貌。元好问说:“北衙不理民”,“南衙不主兵”。修史的机构与官员,基本是在南面朝官的翰林院下。其中有:
    国史院。
    监修国史。圣宗统和九年见监修国史室昉。
    史馆学士。景宗保宁八年见史馆学士。
    史馆修撰。刘辉,大安末为史馆修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