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郭店楚简研究散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孔子研究》 李存山 参加讨论

郭店楚简于1993年出土的消息传出,使学界一片惊喜;荆门市博物馆将其图版和释文编为《郭店楚墓竹简》,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这把郭店楚简研究推向了高潮。在第一轮高潮过后,此项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留下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史料有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解说各异。盖史学研究,无论是考古学、文献学研究还是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等等,皆不免于此。笔者曾受时贤启发,就楚简所反映的早期道儒关系和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写出两篇浅文;近来,又拜读一系列关于楚简研究的大作,开阔了眼界,获益良多。以下,我想就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些散浅的体会。
    一、关于研究方法
    郭店楚简研究主要涉及考据和义理两个方面,考据实乃义理解释之基础。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曾说:“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底本之是非,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经韵楼集·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郭店楚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恐怕大部分属于(或涉及)“底本之是非”,因而考据学的方法尤为重要。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等书中对清代考据学的方法作了总结。后来,胡适把此方法称为“科学精神与方法”,并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概括之。我认为,尽管我们现在已经走出了“信古时代”和“疑古时代”,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对于考据学来说仍不失其普遍的意义。就郭店楚简研究而言,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可以说大部分也是使用了“假设”和“求证”的方法。当然,“假设”是依证据而假设,“求证”则是寻求更多的证据来使假设成为定论,或使假设具有更大的正确程度。我本人对于考据学既无专长又少实践,但感于郭店楚简研究中“解说各异”的情况,想提出以下两点供研究者参考。
    (一) 注意某一或某些证据是否只能推出一种结论(即自己所持的观点),或者说是否可以排除其他的结论和观点。就目前楚简研究的情况看,我认为许多成果还属于假说的性质,凡“解说各异”者恐怕大多因证据不足而难成定论。例如,楚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组,此乃“东宫之师”因教学需要而保存的节抄本还是当时楚国流传《老子》的足本,这一问题虽然关系重大,但立论不可太果。不同立论者都提出了《老子》甲、乙、丙三组的“主题”说,除“主题”的概括容有差异之外,实际上从“主题”说既可推出此乃一部完整传本,又可推出此乃据“主题”而作的改编节抄本。关于从简本和帛本、王本的优劣比较,从简本有重复或帛本、王本的重复更多,以及据太史公所作的《老子列传》等等,现在也都难以确成一说。再例如,关于楚简的某篇或某几篇属于某作者或某学派,虽然可从楚简形制的异同以及思想侧重点的异同,提出种种假设,但形制的异同并非划分学派的可靠证据,所举思想方面的证据也还不足以排除他说的可能性。因此,注意证据所能证明的程度,而不要立论太果或排斥他说太过,这是当前“解说各异”而进行讨论以求得研究进展所需要的。提出此点,亦在于如孔夫子所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二) 注意“求否定的例”(胡适在《论国故学--答毛子水》一文中说:“科学方法最浅最要的一部分就是‘求否定的例’”)。此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科学之证实是使用归纳方法,从众多证据推出的结论并不具有绝对有效性,而证伪则只需一两条“否定的例”就可具有证伪的有效性。例如,我们可据楚简中几篇儒家的文献讲仁义、性命、五行、求己、天人等等,可推论它们出于思孟学派。但若“求否定的例”,则《六德》篇和《语丛一》讲“仁内义外”,《性自命出》并非持性善论观点,那么可知其非出于孟子(或“孟氏之儒”)。再例如,《忠信之道》和《六德》都讲仁、义、忠、信,似可归于一个学派;但《忠信之道》把仁、义的实质和要求归结为忠、信(“忠,仁之实也;信,义之期也”),《六德》则将圣、智、仁、义、忠、信并列,于是可知它们定非出于一人之手,倘若属一个学派,我们也应作些分疏。同理,《中庸》讲“三达德”(知、仁、勇)和“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这与《六德》以“六位”(父子、君臣、夫妇)序“六德”也显然有别。又如《穷达以时》虽然讲“反己”,但其言“察天人之分”(尽管其“天”与荀子所谓“天”的含义有别),则与思孟的思想不类;《忠信之道》虽然可据《论语》中孔子与子张的问答,推论其出于子张(或“子张之儒”),但若子张曾受道家的影响无证,则《忠信之道》所谓“大忠不悦,大信不期”等等尚无着落,故此还不是足证。如此等等,我认为“求否定的例”一可使假设不致与定论相混,二亦可能缩小或减少一些假设的范围。
    二、关于简本《老子》
    简本《老子》分为甲、乙、丙,此为当时的节抄本还是《老子》早期的完整传本,此问题似乎殊难确定。按郭沂的观点(注:见《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载于《郭店楚简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以下引诸文,除特殊注明外,皆见此书。),《老子》早期传本成于春秋时老聃,现传《老子》足本则是战国时太史儋所增补。此说虽嫌立论太果,但这种可能性似不能完全排除。《史记·老子列传》虽然明言是老聃“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但其后又云:“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可见,司马迁并未全然否认太史儋即《老子》作者的可能。“世莫知其然否”,司马迁并未明确肯定关于老聃“著书上下篇”的记载已经解决了“世莫知其然否”的问题。
    如无简本《老子》出土,则老聃著书上下篇的可能性最大。现在简本《老子》出土,将简本和足本分属老聃和太史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持相反之论者,可责此说证据不足,但完全排除此说似也同样证据不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