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郭店楚简研究散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孔子研究》 李存山 参加讨论

我在拙文中强调,据帛本《老子》四十二章的“道生一”应紧接四十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简本《老子》中有四十章的内容,而没有“道生一”,如果当时的《老子》传本有四十二章内容的话,按其重要性而言,简本的编者或抄手是不应该省略的。《太一生水》是发挥《老子》的思想而讲宇宙生成论,这种宇宙生成论当出现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之前。因此,我想《老子》的早期传本是没有这段话的。从逻辑上说,如果当时《老子》传本有“道生一”一段话,那么《太一生水》的思想就不能成立,除非是作者离开《老子》,重新杜撰(同上书第197页)。
    倘若依有些学者认为《太一生水》是对《老子》四十二章的引申和解说的观点,那么楚简中既然有《太一生水》,则简本《老子》就更不应该省略“道生一”。四十二章的内容是后来补入《老子》的,它是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的发挥,因而这一段就补在四十章之后。我现在对这一点更加确信。这是否有误?有待新的史料的发现。
    邢文博士认为简本《老子》不以牝母、母子之义喻道,这是简本与今本不属一系的一个旁证。我觉此旁证难以成立,因为简本《老子》甲中有“有道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太一生水》中亦有“太一藏于水……(以己为)天下母”。邢文博士引述并发挥李学勤先生的发现:今本《老子》论及“一”的诸章皆不见于简本。我认为此点很值得重视,但其意义恐不在于因《太一生水》中有了“太一”,故《老子》中凡论及“一”的诸章就都被取消或“取代”了。引起我思考的是:论及“一”的诸章是否如四十二章一样是后人陆续增补的呢?如果是这样,那么今本《老子》中“道生一”和“道一同”(道即一)的矛盾就更好解释了。然而这样一来,恐怕要受到持《老子》足本在春秋末期已经形成观点的学者们的激烈反对。我于此真是“莫知其然否”。
    在丁四新博士论文列出的《庄子》引《老子》的16条中,我发现除《天下》篇“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外,也没有《老子》论及“一”的文字,但《达生》篇有“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此见于今本《老子》第十章,而此章首句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在《庄子·知北游》中有“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的思想,而《庄子》没有明引《老子》论及“一”的文字,这也耐人寻味。在《韩非子·解老》中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此似《老子》三十九章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解老》中另有“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此见于《老子》十四章,据帛书本和傅奕本,此章应有“一者”。在河北定县出土的竹简《文子》中则有了“文子曰:执一无为……一者,万物之始也……是以圣王执一者,见小也”。不知从这里是否能够寻出“一”在《老子》和道家思想中发展演变的轨迹?此留待以后考索吧。
    四、关于简、帛《五行》篇
    帛书《五行》篇有经有说,但篇首残缺,庞朴先生将其取名为《五行》,并且指出其“仁、义、礼、智、圣”即荀子所指斥的思孟学派之“五行”。楚简《五行》篇的出土,证明庞朴先生的论断是正确的。简本《五行》有经无说,庞朴先生指出:“帛书《五行》篇的‘经’和‘说’,看起来,不像是一个计划下的两个部分。……我设想,《五行》篇早先并没有‘说’或‘解’,帛书所见的‘说’,是某个时候弟子们奉命缀上去的。”(《竹帛〈五行〉篇比较》)据此,有经无说的简本《五行》是较帛书更早的一个传本。
    近读邢文博士的《〈孟子·万章〉与楚简〈五行〉》一文,其对简本《五行》的层次分析,深中肯綮,尤其是指出“楚简《五行》‘圣智’的线索,在帛书《五行》中已近不存”。我觉此点很值得重视。
    按照邢文提供的线索,我认为《五行》篇的特色是近乎曲折地论证“圣智”尤其是“圣”之重要。《五行》篇开首所言“五行”的顺序是仁、义、礼、智、圣(帛本将其顺序改为仁、智、义、礼、圣,此一变也),在此顺序中,仁、义虽排在前面,但最后的“圣”是最重要的,倒数第二的“智”次之,最前的“仁”以及“义”和“礼”又渐次之。《五行》篇云:“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五行”之德(天道)与“四行”之善(人道)的区别是有没有“圣”。又云:“五行皆行于内而时行之,谓之君子。”这也是强调“圣”之重要。
    再往后,虽然讲“不仁不智,未见君子”,又云“不仁不圣,未见君子”,似乎是突出了“仁”;但最终仍是强调:“金声而玉振之,有德者也。金声,善也;玉音,圣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按《孟子·万章下》:“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五行》篇所谓“金声”,是指“智”以及仁、义、礼;所谓“玉音”,是指“圣”以及智等四行。所谓“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仍是强调“圣”之重要。
    以上为邢文所说《五行》篇之第一部分。自“不聪不明,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以下,基本上都是按圣、智、仁、义、礼的顺序而展开论述。篇终云:“闻道而悦者,好仁者也。闻道而畏者,好义者也。闻道而恭者,好礼者也。闻道而乐者,好德者也。”这里的“好德”包括了圣、智,“好德”尤如“有德”,乃“金声而玉振之”,是把仁、义、礼也统括在内了。
    据以上分析,简本《五行》是一篇虽然近乎曲折但又构思非常严谨的论说文字。其第一部分是本篇大旨,自“不聪不明”以下则是对其大旨的解说。《五行》篇之经部本自有说,庞朴先生所谓帛书所见的“说”是后来另缀上去的,此为确论。
    邢文已指出,帛书《五行》篇把“不聪不明……不乐亡德”移在了“不恭亡礼”之后(此二变也),又把“未尝闻君子道……同则善”移在了“恭而博交,礼也”之后(此三变也)。我认为,帛本的这种改编并非出于要统一仁、义、礼、德的顺序,因为其篇首的仁、智、义、礼、圣,从一开始就已把顺序搞乱了。这种改编可能是由于:编者不明或有意削弱圣、智的重要性,其结果是提升了仁、义在篇中的地位。
    帛本对简本的一个更关键的改动是,简本云:“圣智,礼乐之所由生也”(《郭店楚墓竹简》原释文是“圣,智礼乐之所由生也”,标点有误),此句在帛本的经部残缺,据其说部可补足为“仁义,礼乐所由生也”。简本所最强调的作为礼乐之根源的“圣智”,在帛本中变成了“仁义”,而其说部亦明说“言礼乐之生于仁义”。简本又云:“仁,义礼所由生也”,这是在“圣智”的统率之下,仅就仁、义、礼的关系而讲“仁”相对于“义礼”的重要。此句在帛本中是“仁义,礼智之所由生也”,其说部的解释是“言礼智生于仁义也”,这是继续强调“仁义”的重要,而其把“智”置于“礼”之后,认为“礼智”是“仁义”之所生,这可以说从根本上颠覆了简本中“圣智”的统率地位。由此而言,从简本到帛本,不仅另缀了“说”,而且思想上也出现了重要变化。这意味着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