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郭店楚简研究散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孔子研究》 李存山 参加讨论

庞朴先生曾敏锐地揭示了帛书《五行》篇与《中庸》、《孟子》的关系,即:《中庸》“唯天下至圣”一段讲的“聪明睿知”、“宽裕温柔”、“发明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就是指圣、仁、义、礼、智,而《孟子》所谓“仁之于父子也……圣之于天道也”也是讲帛书中的“五行”(注:参见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140-141页。)。《五行》篇属于思孟学派的作品是确定无疑的。现在,楚简《五行》篇出土,据我们上面作的分析,似可梳理一下从简本《五行》到《中庸》、《孟子》,再到帛书《五行》的前后顺序。
    《中庸》、《孟子》虽然都内含“五行”说,但其“五行”的思想是“幽隐”的,以致如果没有《五行》篇的出土,荀子所指斥的思孟学派之“五行”到底是什么,这一千古之谜可能仍得不到破解。在《中庸》、《孟子》中,不仅“五行”幽隐,而且就重要性而言,圣、智、仁、义、礼的顺序也变得幽隐,或者说发生了变化。
    《中庸》将“聪明睿知”即“圣”置于仁、义、礼、智之前,又有云“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这是保留了“圣”的重要地位。但《中庸》明言了仁、义是礼之所由生(“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而圣、智的统率作用,圣、智是礼、乐所由生,则不见了。《中庸》所强调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诚者,天之道也”,这是《五行》篇所没有的。我认为,简本《五行》篇当作于《中庸》之前。
    《孟子》所讲的“圣之于天道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从中可以显出圣、智的重要。但《孟子》也有“诚者,天之道也”,而且从其性善论出发,更强调了“四德”,即“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孟子》还讲了仁、义对于礼、智的统率地位,即“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在四德中居于礼之后,变得从属于仁、义,我认为这正是帛书《五行》篇所谓“仁义,礼智之所由生也”的原本。如此说来,《孟子》在简本《五行》篇和《中庸》之后,而帛书《五行》篇又在《孟子》之后。
    在孟子的思想中,“仁义礼智根于心”即人之“性善”,此“四德”没有德与善的区分。孟子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由此可见,孟子的性天同构,不必于“四德”之外再加上“圣”,亦即其人道(人性)与天道无别。这是与《五行》篇所强调的“善”(人道)和“德”(天道)之分所不同的。
    《孟子》有“小体”(耳目鼻口等感官)和“大体”(心之官)的区分,它更强调了“心之所同然”的理性(“理义之悦我心”)的作用。因而,在《孟子》中没有了在《中庸》中还可见到的“圣”之“聪明睿知”或“聪明圣知”的含义。这可能是思孟学派的“五行”思想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上古的思想中,“聪明”就是指视听的作用,如《尚书·洪范》云“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视听”又可谓“见闻”,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所谓“学”主要是指“多闻”“多见”(《论语·述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五行》篇的“圣、智”思想正是发挥了上古时期和孔子对“视听”或“见闻”的重视,其所谓“不聪不明,不圣不智”,“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见贤人,明也;见而知之,智也”,以及其说部所谓“聪也者,圣之藏于耳者也;明也者,智之藏于目者也。聪,圣之始也;明,智之始也”等等,这些都是发挥了“聪明”“圣智”的古义。这些古义在《中庸》中还保存着,且与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道是相符合的。
    儒家的认识论至孟子而起较大的变化,即其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知性”,“非由外铄”,“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本来是重视感性作用的“学”“问”,到了孟子那里就变成了“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样,在孟子的思想中,当然也就容不下所谓“聪明睿知”了。后来,董仲舒虽然讲“聪明圣神”,但“聪明”的含义却变成了“内视反听”(《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五行》篇有“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这是一般性地强调心对于感官的指导作用。《五行》之说部云:
    耳目也者,悦声色者也;鼻口者,悦臭味者也;手足者,悦佚愉者也;心也者,悦仁义者也。……小不胜大,贱不胜贵也哉!……耳目鼻口手足六者,人□□,(人)体之小者也。心,人□□,人体之大者也。
    我认为这是受到了孟子的“小体”与“大体”之分,以及“理义之悦我心”和“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的影响。这种影响与其所谓“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聪也者,圣之藏于耳者也;明也者,智之藏于目者也。聪,圣之始也;明,智之始也”,是有矛盾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