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郭店楚简研究散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孔子研究》 李存山 参加讨论

也正是在孟子思想的影响下,帛书《五行》出现了对简本的种种改编的情况。这些改编,是牵就于孟子思想的改编;而其解说,一是解释原有的文本,二是加进了孟子思想的因素。因受到原有文本和孟子思想两方面的牵制,帛书《五行》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有同有异。如果说简本《五行》是子思(或“子思之儒”)的作品,那么帛书《五行》似可谓“孟氏之儒”之别派的改编解说本(“别派”谓其与孟子的思想不完全相同)。
    在《中庸》、《孟子》中,“五行”是“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在帛书《五行》中有了解说,但这种解说先是改编了经文,后又受到原有文本和孟子思想两方面的牵制,故近乎“僻违而无类”。帛书《五行》篇,一种可能是在“五行”思想受到荀子的批评后而作解说,另种可能是荀子在楚地见过帛书《五行》篇,其批评包括对此篇的批评(或其主要针对的就是此篇)。我倾向于后一种可能。
    在《五行》篇之说中有:
    天之监下也,杂命焉耳。循草木之性,则有生焉,而无好恶;循禽兽之性,则有好恶焉,而无礼义焉;循人之性,则巍然知其好仁义也。
    这段话与孟子的性善论和“人之性善”不同于犬、牛之性是相合的。而其与荀子所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也很契合。是荀子影响了帛书《五行》,还是帛书《五行》影响了荀子,两种可能都有。依前说,我只能倾向于后一种可能。
    五、关于“忠信”与“忠敬”
    我在《读〈忠信之道〉及其他》一文中,强调了此篇所讲的“忠信”是对执政、当权者提出的道德要求。这样一种思想倾向,在楚简《缁衣》、《鲁穆公问子思》、《成之闻之》、《尊德义》等篇中也有比较显明的反映。这是与墓主“东宫之师”的身份相一致的。此“东宫之师”集纳如许文献,以教诲楚太子,堪称恪守儒家道德原则且具有儒道结合倾向的“王者师”。
    我在谈《忠信之道》的“忠信”时,联系了《缁衣》篇的一段话,即:“大臣之不亲也,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此句在《礼记·缁衣》篇为:“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我在拙文中说:“按楚简《缁衣》篇的文意,此句是说,大臣对君主不亲,是因为君主对大臣的忠敬不足,而使大臣富贵则有余(或解为,君主的富贵已过)。”作出这样的理解,是联系了此句的上下文。如上文有:“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也争先。故长民者,章志以昭百姓,则民致行已以悦上。”“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以命,而从其所行。上好此物也,下必有甚安(焉)者矣。故上之好恶,不可不慎也,民之柬也。”下文是:“邦家之不宁也,则大臣不治,而亵臣托也。此以大臣不可不敬,民之蕝(表)也。”从上下文看,都是论证只有君主作出道德表率,臣民才能以道德事上,“从其所行”。故“大臣之不亲”、“邦家之不宁”,其原因在于君主之不德。
    近读周桂钿先生的《郭店楚简〈缁衣〉校读札记》一文,其中也列出了简本和今本中的那段话(其把“邦家之不宁也”上读接“而富贵已过也”,有误),但解释殊异:
    简本的逻辑是:大臣对国君不亲近,就缺乏对国君的忠心和尊敬。国君富贵太过分,即侈奢,邦家就不安宁,矛盾就多了。“而”字前后,讲了两个因果关系……
    今本的逻辑是:大臣对国君不亲近,百姓不安宁,那么,官员们对国君的忠心和尊敬也就很少了,而财富和权势却过分了。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从语法上说,周先生的解释是正确的;但从语义上分析,以“大臣之不亲”(和“百姓不宁”)为因,以“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为果,似难以成立。
    我认为,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因国君“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所以“大臣之不亲”(和“百姓不宁”)。但这样的解释是否不合语法,或是“增字解经”了呢?我于此甚感困惑。翻检孔颖达《礼记正义》,“疏”引沈氏云:
    谓大臣离二,不与上相亲,政教烦苛,故百姓不宁,若其如此臣不忠于君,君不敬于臣,是忠敬不足所以致然也,由君与臣富贵已过极也。
    “疏”的解释虽然迂曲,但其以“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为因,以“大臣不亲,百姓不宁”为果,这种意思还是有的。这是否符合语法,是否古人已“增字解经”(在“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之后加了“所以致然”)了呢?我于此仍有困惑。但从“辞不害义”考虑,我接受这种“增字”的解释。不知古汉语语法家和古文献注疏学家对此有何见教?
    以今本和简本比较,今本实是把简本讲的两句话(两个因果关系)合而为一。依简本,“大臣之不亲”,其原因是(君主之)“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邦家之不宁”,其原因是(君主之)“大臣不治,而亵臣托也”。今本在“大臣不亲”后所加的“百姓不宁”,正是把简本的“邦家之不宁”移前了。所以,“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还不是“大臣不亲,百姓不宁”的充足原因,只有接读“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今本所讲的因果关系才算完全。简本和今本在此因果关系之后得出的结论都是:“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今本还有:“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
    从以上分析可知,《缁衣》作者在此最终强调的是:君主对大臣“不可不敬”。这里的“敬”也就是“忠敬”的简语。我在前文中说:
    此处“忠敬”与“富贵”对举,“忠敬”的道德主体和使大臣富贵的施动者都是君主,“忠敬”同“富贵”一样不应分读。然而,《礼记·缁衣》篇郑玄《注》曰:“忠敬不足,谓臣不忠于君,君不敬其臣”,将忠、敬分属臣和君两个道德主体,意甚牵强。这是由于在汉代“忠”已成为只是对臣而不是对君的道德要求。这与楚简《缁衣》的“忠敬”和《忠信之道》的“忠信”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上引《礼记正义》的“疏”中有:“若其如此臣不忠于君,君不敬于臣”。“忠”之道德规范只能属于臣,而不能属于君,这在当时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然而,“疏”又不得不将“忠敬”同“富贵”一样连读,故云:“是忠敬不足所以致然也,由君与臣富贵已过极也。”按其文意,“疏”的顺畅表述应该为:“是君与臣忠敬不足、富贵已过极所以致然也。”但这样一来,“忠敬”要分属臣与君两个道德主体的意思又含混了。“疏”之迂曲,乃不得不然。若依《缁衣》篇的本意,“忠敬”就如《忠信之道》的“忠信”一样,就是对君主提出的道德要求,那么,还用得着“迂曲”吗?中国历史必然要经过一个君主专制的“迂曲”过程,对《缁衣》的解释也不得不“迂曲”。两千多年过后,楚简出土,世事已大变,对《缁衣》的解释用不着“迂曲”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