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郭沫若学术观点的演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探索与争鸣》 沈涵鲲 参加讨论

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郭沫若用金文中“赐田和以田地赔偿或交易的纪录”来 证明“周代自始至终并无所谓井田制”,“亦无所谓一夫受田百亩的农人。”(注:周 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 四 周代彝铭中无井田制的痕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 北教育出版社,2002.244-250)然而到了1944年的《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这些“记 录”又成了“井田制是断然存在过的”“铁证”了。(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二、 论所谓“封建”制,乙、关于西周的生产状况。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 版社,2002.620-621)原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郭沫若由于受到前人观点 的影响,视“井田制”为一项“封建制度”。这与他“西周时代--奴隶社会”的论断 正相悖,于是索性将“井田制”一笔抹煞。(注: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 七 余论。中 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58)但是井田制的存在毕竟得到大量 材料的支持,郭沫若此举不免引来学界中人的商榷,况且井田制作为“解决殷周社会组 织的一个极重要的关键”,将它抹去,殷周社会组织究竟如何便无从考察。为了解决这 一问题,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里找来大量材料论证在井田中劳作的是“生 产奴隶”,而不是“颁井受田的农人”。(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四 施行井田的 用意。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629-635)换言之,井田制是 一项奴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这样一来,他的西周奴隶社会论得以维系,而井田制 也可以承认了。
    30年代的时候,郭沫若认为《尚书》中《盘庚》三篇“只多少有一些史影,大部分是 后世史家或孔门所润色出来的东西。”(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 第一章 社会基础的 生产状况。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9)可是后来在《十批 判书》中,他又断定“那三篇东西确是殷代的文献,”(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二
    论所谓“封建”制,甲、关于殷代的生产状况。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 出版社,2002.614)是值得引用的。原来郭沫若在《古代社会》中认为商代已“进展到 牧畜的最盛时期”,“农业已经出现,但尚未十分发达”。(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
    第一章 社会基础的生产状况 第六节结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2.208)于是《盘庚》三篇中的材料,如田、畴、农、藉、蚕、桑、丝、帛等字 的出现;禾、黍、麦、穑等字的屡见不鲜;四季的划分,历法的严密;春秋二季的祈年 和“告麦”、“观黍”的记载;以及殷人用酒祭神和好酒,等等,都在作者有意无意之 间被一笔带过了。40年代以后,当他证明殷周同属奴隶社会,殷代的农业已是“生产的 主流”的时候,这些当初遭忽略的材料被重新引用。相反,原来用来证明殷代农业“还 不甚发达”的证据--商人的“耕具还是石器”,却被舍弃了。
    另外,郭沫若原本极重视生产工具在社会形态划分中的标志作用,在《古代社会研究 》里,他甚至从摩尔根、恩格斯所列的公式出发,倒果为因地断言:“铁的发现,论理 应该是在周初,不然那农业发达的原因便无从说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 的时期也无从说明。”(注:《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中国古 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07)然而,在建国以后郭沫若渐渐向毛泽 东的有关论断靠拢,更多地将“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作为中国古史分期的设准。 曾经说了20余年的“生产工具”论反倒不大讲了。
    
    如果说古史分期的研究多少还带有一些学术意味的话,那么郭沫若对于某些历史人物 评价的反覆,可以说是完全与现实政治的风云变幻密切相关的。这一点,从他对秦始皇 评价的几次改变中表现得很明显。
    郭沫若无疑是否定秦始皇的。他作于20年代的散文《大地的号》,长诗《我想起了陈 胜、吴广》,(注:恢复 我想起了陈胜、吴广。郭沫若全集 文学编 第一卷。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2.378-381)都以秦始皇来比喻现实中暴虐的统治者;在小说《秦始皇将 死》中,作者更是借焚书坑儒来影射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注:豕蹄 秦始皇将死。郭沫 若全集 文学编 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83-192)他这一观点在1928年底 脱稿的《中国社会之历史发展阶段》一文中有所改变。因为当时郭沫若以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发展,并以西周、东周交替作为奴隶制,封建制转换的分界线。这 样一来,秦始皇便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依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在历史上应 起进步作用。于是在此文中,郭沫若肯定“秦始皇不愧是中国社会史上完成了封建制的 元勋,他把天下统一了。”(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 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8)
    到了40年代,郭沫若的观点又改变了。其缘由除了此时的郭沫若倾向将中国奴隶社会 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改定在秦汉之际,于是秦始皇一下子由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变 为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头子,必须大张鞑伐之外,现实政治的动因无疑是最主要的。作 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线上的一名战士,郭沫若需要借“骂”秦始皇来影射蒋介石,这一 点从《筑》等剧本中作者对秦始皇的批判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