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朝史家的西夏史观 1227年,即宋宝庆三年、夏乾定四年,内忧外患集于一身的西夏国终于寿终正寝。西 夏国史,若从唐末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割据政权算起,其立国时间为347年左右(约88 1-1227),历时近三个半世纪;若从李元昊正式称帝算起,至末主被蒙古所灭,首 尾有190年左右(1038-1227)历世近两个世纪。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封建政权,一个与 宋、辽、金三朝并存的封建政权,一个立国时间比辽、金更久的政权,在元朝修史中竟 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史家在述及此现象时作了种种推测,有人认为是蒙元统治者“灭 其国而并灭其中”④,有人认为“西夏建国二百余年,文献无征,公私撰述,十不存一 。良以元昊自制蕃书,摈汉文不用,简册流传,翻译不易,故典章制度,概从洇没”。 ⑤有人认为,这是脱脱持“正统偏安之见,特以辽金与蒙古同类,故不欲列于宋史载记 ,以为增高己族之步。至于西夏,则视为无足轻重,与当时之高丽同类并观”。⑥然而 此几种推测,均不能成为元朝不修西夏专史的确论。从前述史实来看,元人灭夏是实, 灭其史则缺乏文献佐证。相反,元人收集西夏史书则是有据可查,如斡札箦献城,如耶 律楚材收集图籍,如李仲谔等献图籍。况入仕元朝的西夏遗臣中有位叫多尔济的,他是 西夏国史家,手中不可能不掌有西夏史书。说“西夏用蕃书而不用汉文则典章制度概从 洇没者”亦论说乏力。西夏国自制的蕃书西夏文是西夏建国初期,仿汉字字形而创制出 来的文字,它在西夏国境内与汉字并存,西夏灭亡后,在西夏人流散的地区仍有使用, 大约在元、明之际,至迟在明宣德以后,就再没有人使用了。但在有元一代并非无人认 读,元朝收集了诸多的西夏图籍,不仅西夏人可以解读,就是当时许多元朝人如石天麟 、察罕等,也是很精通其书其文。面对西夏图籍,从文献解读的角度看,根本不存在任 何翻译理解上的困难。说脱脱持正统偏安之史观也难以让人信服。众所周知,十至十三 世纪的中国,有两个三国鼎立时期,即北宋、辽、夏三国鼎立,南宋、金、夏三国鼎立 ,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是由宋、辽、金、夏四国共同创造的。研究比较辽、金、西夏 史,可以看出其惊人的相似性,辽、金、西夏同是草原部落少数民族之一,三朝都实行 全民皆兵制,军队都擅长骑战;国家职官制度的建立均仿唐宋之制;儒学大量传入境内 ,并经过与蕃学的曲折反复的斗争,儒家思想最终都被接纳为统治思想;国内兴建学校 ,以儒学经典为研习的主要内容;选官制度上,实行开科取士的办法来选拔官吏。这一 系列的现象表明,辽、金、西夏各朝人民,虽然民族不同,服饰各异,语言不同,但都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向前前进。就西夏而言,在对 外关系上,虽然与宋、辽、金、元打打和和,和和打打,但它却从无要入主中原、一统 天下的野心,相反,在其国势衰微之时,还兴儒学,尊孔子,弃自己的蕃礼而不用,慕 中华之礼仪以图新。而辽、金、元不但建立了本族的政权,还有吞并天下之野心,故有 辽胜宋、金胜辽,最后则是元灭金。人修史的角度看,辽、金、夏皆是已亡之国,特别 是夏、金,更直接由元消灭。修史者能修金史、辽史,却不修夏史,用正统偏安之说难 以自圆其说。若论偏安,辽是偏安,金亦是偏安,都未曾统一全中国,为何独厚辽、金 而薄西夏呢?看来对于元人不修西夏专史的问题,传统的看法似乎都不具有绝对的说服 力。那么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此我们抛砖引玉,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般来说,封建王朝在编修史书时都有这样一个不便言明的目的在内,即采用不同体 例,运用一切手法,把有利于统治者统治的事情,把有利于统治阶级尊严的事情记载下 来,以便为新的官僚阶层借鉴。在这样一种目的的驱动下,中国封建史官对于历史遗产 和记事写史,往往很注意其借鉴和垂训的作用,以史为鉴成了一个重要的史学传统。元 顺帝编修宋、辽、金三史也秉承这样的原则,《辽史·修三史诏》中,元顺帝明确宣布 :“这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 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 。”为确保三史的修纂按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顺帝任命了总裁官作其代言人,给总裁 官以修纂大权,《辽史·修三史诏》中明言:“纂修期间,予夺议论,不无公私偏正, 必须交总裁官质定是非,裁决可否。” 一旦政治开始关注史学,史家修史就不能不为政治所左右了。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 史家往往以考论政治得失、劝善惩恶为己任,这就决定了他们修的史书中记录的主要内 容是社会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政治和人事。但是,由于政治的介入史学,在一定程度上扼 杀了史家的创造精神。由于不能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和认可,这些史家的修史计划往往 搁浅。有些史家虽历经千辛万苦修成史书,最终也只能将它藏之名山、束之高阁。随着 中国历史的演进,政治影响史家修史的力量越来越大。作为元朝的史家,面对西夏这样 一个曾与宋、辽、金三朝相抗衡的封建政权,如何在史书中给它定位,他们着实大动了 一番脑筋。 元人修西夏史时,手头有大量的原始资料可供选择。除了西夏人献上的典籍之外,尚 有许多奏表、实录、函诰、律令等一并没入元朝官府。面对纷繁的史料,究竟如何取舍 ,是秉笔直书,还是曲笔回护?元朝史家在修西夏史时可谓奇招屡出。 首先在体例上,西夏被视为是偏安一隅的封建割据势力,在史书中的位置自然不能同 正统王朝的位置相提并论,于是宋、辽、金三史中,有关西夏的史料在讲完了封建正统 王朝的本纪、列传、表、志之后,被放置在各史最后“野蛮民族”史部分来讲述。然而 ,西夏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野蛮民族”,从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它曾与宋、辽、金 三国分庭鼎立达190年(1038-1227)之久,若从它“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 起,历时更是长达347年(约881-1227)。在西夏全盛时期,其疆域方圆二万余里,东尽 黄河,西界玉关,南有祁连,北控大漠。西夏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 条件下,创造出了极富特色的区域性民族文化--西夏文化。这一切都是无法回避的, 这一切,不是普通的“野蛮民族”能创造出来的。于是,在宋、辽、金三史的“野蛮民 族史”部分,西夏又被放在了最先述及的位置上,而且篇幅均最长。 “摆正”位置之后,就要着手编写它的历史了。古来惟闻以直笔见诛,未闻以曲笔获 罪。元朝史官在编修西夏史时,便大量运用曲笔,或者以实为虚,或者以是为非,或者 虚美讳饰,或者任意褒贬。纵观宋、辽、金三史的西夏传部分,其史料内容均大同小异 。偶有突出之处,也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风土人情,西夏史的真相,就这样被中国元朝的 史学家们纂改得面目皆非了。 元朝是修西夏史的最佳时期,既有史料上的保证,又有人员上的保证,然而元朝史家 修西夏史给中国修史留下的却是一个败笔,这一点值得让我们后人去深思。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