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顾颉刚先生对古代民族融合的考察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罗新慧 参加讨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战时期,顾颉刚先生曾作文《中华民族是一个》①,倡导各民族团结一致,不分彼此,一致对敌。顾颉刚先生对民族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他作为史学家的使命感。事实上,民族问题不单是一个现代问题,讨论民族问题,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追溯和梳理。顾颉刚先生是杰出的中国古代史学者,中华民族的形成不可避免地成为他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顾颉刚先生在辨伪与析古的学术研究中,对古代的民族融合问题发表了不少卓见。考察顾颉刚先生的古史研究,可见他主要是从共同的始祖、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基础三个方面论证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这一研究路径,至今为学者们所认可,成为研究华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路径。今从古史研究的角度,探讨顾颉刚先生对古代民族融合的阐述仍具有重要意义。
    
    顾颉刚先生对于古代民族融合的研究,贯串于他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研究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盛行有“边疆热”。那一时期的“边疆热”,在许多学人的追忆中都曾提及,如吴其昌曾说“当时京师有三种最时髦的学问……(其二)俄人对我国西北边疆的觊觎,和左宗棠拓边政策的成功,更引起中国人研究西北地理的兴趣”②。曹聚仁也写有《拉铁摩尔》一篇,介绍拉铁摩尔所著《中国的边疆》在三十年代的影响③。那时的边疆热和学者们对民族问题的关注,是相契合的。顾颉刚先生对民族问题、边疆问题十分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④。
    据介绍,顾颉刚先生受中英庚款委员会的邀请,与其他三位先生于1937年9月同赴西北,考察教育,作补助教育经费的设计。顾颉刚先生相继考察了兰州、临洮、西宁的教育状况,并在兰州居住一年之久,对当地的民族问题有深切的体会与观察⑤。在西北期间,顾颉刚先生集中阅读了大量有关边疆少数民族的著述、杂志,如张其昀《中国民族志》⑥、吕思勉《中国民族史》⑦、长江《中国的西北角》⑧、《西北近十年史料》⑨、《回教大众》⑩、《西北论衡》(11) 等等。有感于西北的时局,顾颉刚先生于1939年11、12月间,在昆明开始筹备创办“边疆周刊”事宜,以讨论边疆、民族问题(12)。《边疆周刊》发刊词于12月15日写讫,第一期遂于12月16日编辑完毕(13)。顾颉刚先生对边疆问题、民族问题的研究,十分审慎,他特别学习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篇,然后写毕《中国本部名词应亟废弃》一文(14)。此外,顾颉刚先生有关民族问题的研究,也受到了傅斯年先生的影响。傅斯年由他当时的特殊身份以及对时局的敏感,意识到民族问题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话题。他致信顾颉刚先生,提出了在当时的情势下,研究民族问题、边疆问题所应有的信念和准则,他说:
    有两名词,在此地用之,宜必谨慎。其一为“边疆”。夫“边人”自昔为贱称,“边地”自古为“不开化”之异名……其次即所谓“民族”……以“民族”一词之界说,原具于“民族主义”一书中,此书在今日有法律上之效力,而政府机关之刊物,尤不应与之相违也……今日本人在暹罗宣传桂滇为泰族Thai故居,而鼓动其收复失地。英国人又在缅甸拉拢国界内之土司,近更收纳华工,广事传教。即迤西(15) 之佛教,亦自有其立国之邪说。则吾辈正当曰“中华民族是一个”耳,此间情形,颇有隐忧。迤西尤甚。但当严禁汉人侵夺蕃夷,并使之加速汉化,并制止一切非汉字之文字之推行,务于短期中贯彻其汉族之意识,斯为正途。如巧立名目以招分化之实,似非学人爱国之忠也……更当尽力发挥“中华民族是一个”之大义,证明夷汉之为一家,并可以历史为证。(16)
    在傅斯年先生致朱家骅、杭立武的信中,他亦提到顾颉刚先生民族研究、边疆研究的意义,以及申述了他对当时有关民族问题争论的看法。
    傅先生对民族问题的观点及其对于顾颉刚先生的“规劝”,都对顾先生有很大的影响。随后,在1939年的2月7日,顾颉刚先生开始写《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关于此文的写作背景,顾颉刚先生在日记中写道:“昨得孟真来函,责备我在《益世报》办《边疆周刊》,登载文字多分析中华民族为若干民族,足以启分裂之祸,因写此文以告国人,此为久蓄于我心之问题,故写起来并不难也。”据顾先生所言,其所谓民族即指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经过民族融合过程的一个统一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发表在2月13日《益世报》“边疆周刊”上。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影响极为广泛,众多报纸如《中央日报》、《东南日报》、《西京平报》等竞相转载(17),同时,也引来众多学者的讨论(18)。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不分彼此,共同抗敌,遂成为顾颉刚先生以及那一时代众多知识分子的信念。
    
    顾颉刚先生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但是这样一个统一体是怎样形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并没有就这个问题予以回答,这还需要在顾颉刚先生的古史研究中进行考察。
    从顾颉刚先生的古史研究看,他十分注重民族融合的研究。在古史辨伪的同时,他分析了古代的民族融合。在作于1934年春夏间的《崔东壁遗书序》中,他探讨了上古时期族群融合的历程。《崔东壁遗书序》,其实是顾先生延续崔东壁的工作,将古史中造伪和辨伪的两种对抗的势力作一个缕析。在梳理脉络时,他指出“在战国的时势中又有一个大运动,其性质的重要或者还超过了世官的破坏,这是种族的融合”。开宗明义,他点出了种族融合在华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的世官制度,是与血缘相联系的选官制度。三代贵族社会便是建立在世官制度的基础之上。但至春秋晚期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以及商业对于血缘纽带的冲击,导致宗法血缘衰落,使得原本仅仅是低级贵族的士以及根本不属于贵族阶层的庶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在社会中有了独立的地位。又由于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人才方面的储备也成为争胜的重要条件,随着魏文侯广泛召纳贤才,养贤纳士于战国初期蔚然成风。在这种局面中,士以及庶民中的贤者便起而推倒了世官制度。世官制度的坍塌,反映了周末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其对于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十分深远。私学的发达,以及诸子百家的兴起,正是世官制度衰落之后的产物。就是这样一个在社会历史和文化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变化,在顾颉刚先生看来,也比不得这一时期的种族融合来得重要。甚至可说,种族融合在华夏历史的发展中,其重要性无可比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