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对文”与“互文”(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学网 李宝奇 参加讨论

    

高诱,东汉注疏大家。现存《淮南子》的注疏本,是宋人从散失的《淮南子》将许慎注、高诱注合并成的。其离《淮南子》成书年代不远,词义的疏解更可信。
    此外,唐初的李善注引(三国)韦昭曰:“胈,身中小毛也。”
    都证明,在成疏之前约五百年间,士林对“胈”义的共识。
    三、比成玄英晚一百多年的柳宗元,无须评价。柳在同怀贬谪不遇的心境中,神追屈原的《天问》写了《天对》。有讲到大禹的“胈离阙肤,三门以不视”、“胝躬躄足,桥(撬)楯勩踣。”
    证明在柳宗元的时代,文人士大夫公认“胈”指人身上的细毛。
    换言之,成疏,经过华夏文化繁盛岁月一个半世纪的淘洗,没有得到士林的认同。
    四、“胈,白肉也”一说,亦非凭空而起。笔者经过艰难爬梳,发现成疏的疑似源头,即《礼记·檀弓上》:“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郑玄注:“白肉,股里肉。”孔颖达疏:“云‘白肉,股里肉’者,以股里白,故谓之白肉,非谓肉色白也。”
    成玄英生卒年不详,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可能同年加号“西华法师”。时孔颖达58岁。公元621年孔颖达即为秦王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改元贞观后,屡迁国子监司业、祭酒,主掌全国教育,后主持编篡五经注疏定本。成玄英小孔颖达约一代人,很可能有过交往;受孔颖达学术直接影响,应无疑义。成玄英《庄子序》自道:“ 玄英不揆庸昧,少而习焉,研精覃思三十矣。依子玄所注二十篇,辄为疏解,总三十卷。”(案:郑玄字子玄)(11)
    愚以为,成疏,就是从上述郑注孔疏的基础上“移用”来创立的。成玄英以重玄理著称,然他离庄子已有千年,离传说的“三代”,比我们离他的年代还要远。对于先秦古籍的理解,我辈有年轮上的劣势,也有时代上的优势,尤其是清人对古籍的系统整理,现代多学科的常识,以及更长的历史综观距离。--不要被千年堆积的因循吓到。
    粗察成疏,发现至少有以下问题。
    1、成疏的行文循用“对文”、“互文”修辞,但对“互文”则并不自觉。不明上古人的“互文共义”。或问,你何以判断成疏“不自觉”?请看:
    郑玄注:“白肉,股里肉”以及孔颖达疏,乃意在还原《礼记》时代生活环境。为什么称大腿内侧肉为白肉?圉人就是养马的奴隶或下等人,常年光着小腿干活,日晒风吹,黑小腿与大腿内的白肉反差很大。孔疏可谓细致入微。现在年轻女子夏天骑车,常用披肩将两条手臂罩住,不然,手臂就晒成了一段白、一段黑。道理是一样的。
    成先疏“股瘦无白肉,胫秃无细毛”,语意是大腿对照小腿,无白肉对应无细毛。是上下对照。
    再疏“腓股无肉,膝胫无毛”,语意偏离成了小腿肚子对照小腿面子。腓股同义、膝胫互文,成了前后对应。
    整体为之支离。可断成疏不明“互文共义”,犯了注疏家常见的望文生训的错误。
    另,股瘦与无白肉,没有因果联系。夸张点说,除非穿现代游泳裤在淤泥里干活奔走(否则不管大腿瘦不瘦,与卷起裤管的小腿比,还是白的)。然而在嫂子落水该不该伸手救,都面临礼法障碍的时代,此乃不可想象。这是成疏在根本上错了后,必然带来的“曲说”矛盾。因此他后面不好意思再说“腓股无白肉”了,就几近于废话。故自己的义疏悄悄发生了转移:“胈”又被训释为“肉”。也带出了一千多年读书人的纠缠,--无谓的光阴,也是老迈文明的代价。
    顺便一说,易中天解释“腓无胈,胫无毛”为“小腿上没有粗毛,腿肚子上没有细毛”。但上古人没有如此的心思,今人也不会这么无聊。从语境上讲,古人也没有放大镜,凑着别人小腿肚子去检查细毛,是吧。这成什么话?庄子的脑子里进水了?易中天回避了“股无胈、胫无毛”,但其逻辑是存在的,即大腿上没有细毛,小腿上没有粗毛。至于这两句是什么关系?对不起,只当没看见,不争论。--很聪明。
    接着,钱文忠将“腓无胈、胫无毛”解释成大腿没有毛、小腿也没有毛。是半取成疏的“腓股”句,似乎避开了“粗毛,细毛”的陷阱。又半取李善注引韦昭释“胈”为“身中小毛”义。钱不以“股无胈”为说,特以“腓无胈”举例,解“腓”为大腿。其知难而上的精神固可嘉。其解释恐怕还是不通的。
    原因是,殊不知“腓股”为“互文”结构。腓是本义,股是泛指,“腓股”就指腓;犹如对应的“膝胫”,膝是泛指,胫是本义,“膝胫”就指胫。古人有“凫胫鹤膝”之谓。“腓股”一词,古人罕用,但文法是通的。成疏前释“胈”为“白肉”、“肉”,则此处“腓”必是本义,此乃句义的逻辑。凑出这个词,就是为了对应“膝胫”。钱、傅两位现代教授不知,皆释“腓”为大腿;接着说“毛”说“肉”各异。可见,成疏在根本上错了后,后人跟着只能越绕越纠缠。
    至《庄子·骈拇》:“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一语出,两千多年的读书人都深为其哲理精辟,语言生动所折服。“凫胫鹤膝”的成语不胫而行。现代人很少注意到,为什么此成语不是庄子原文的浓缩?--庄子用“凫胫”对应“鹤胫”,乃文中句式长,有“续、断”的“对文”,又有“忧、悲”的“互文”。反差大、语意明、充满张力。然四字句成语,断不能说“凫胫鹤胫”,这样其呆滞、累赘、不美便一望而知。改成一个“膝”字,胫、膝“互文”。不伤其意,更显其美。经历代淘洗,仍栩栩生辉。同样的成语,还有 “凫短鹤长”,语意更直白,却不如前者形象、流传。可见古人文字经营之惨淡与精微,这种汉语现象,也是成语从典籍中提炼形成的常态。
    2、不知上古人行文常“连类并称”。
    《日知录》:“孟子云:‘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考之《书》曰:‘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此禹事也,而稷亦因之受名。‘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夫而变国俗。’考之《列女传》:‘哭于城下七日而城为之崩。’此杞梁妻事也,而华周妻亦因之而受名。”俞樾引上文曰:“愚谓此皆连类而及之例也。《吕氏春秋》:‘孔丘、墨翟,昼日讽咏习业,夜见文王、周公而问焉。’因孔子而及墨翟,因周公而及文王,亦此类矣。”(12)
    清代中后期大家已经将前人的零星考证、疑惑,上升到类概念及其理论。
    同样,从黄帝到尧、舜、禹、汤至墨子,其所有“沫甚雨、栉疾风,手足胼胝,面目黎黑,股无胈、胫无毛,腓无胈、胫无毛,偏枯、枯槁”的描述,皆当如是观。
    我又注意到《庄子·盗跖》:“禹偏枯”,成玄英疏:“治水勤劳,风栉雨沫,致偏枯之疾,半身不遂也。”《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也照抄成疏,这是很值得怀疑的。理由是:
    《荀子·非相》:“禹跳、汤偏” 杨倞注引的《尸子》:“禹之劳,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尚书大传》卷五:“禹其跳汤扁……其跳者,踦也。”郑玄注:“踦,步足不能相过也。”所谓“禹步”,就是脚跛,行走不便。可能是脚受过伤,或关节风湿疼痛。如果说是半身不遂即中风,大禹活不到传说中的高寿。更何况,“汤偏(扁)”,难道商汤也是中风半身不遂?明显不知上古人“连类并称”的行文常态。也荒唐。
    《孟子·万章》:“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列子·杨朱》:“(禹)子产不字,过门不入;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及受舜禅,卑宫室,美绂冕,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忧苦者也。”传说的文献都认为,大禹治水是在受禅之前,我们总不能认同舜找了个“半身不遂”者作接班人。
    墨子听说有人要联合楚国吞并宋国,“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解除了宋国的危难后,途经宋国,宋人不知其详,还不让他进城避雨。十日十夜是极言其多的表述方式。但没有公路,路途泥泞、崎岖,则可以想见。腿上没有肌肉,能行吗?《淮南子·修务训》:“(墨子)重胼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还要“跌蹄(蹏)而行千里,以存楚宋”。想想看,其步履能平稳吗?和“禹跳、汤偏”、“(禹)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一样,说的都是同类情景。古人行文常“变句不变义”,此亦然,乃其证也。
    若不知“连类并称”之大体,见之牛谓牛,见之马呼马,支离纷解。奈庄子已无言。
    这种连类并称的现象,源于人性的联想习惯。类善则益其美,类恶则增其劣。易中天由墨子联想到焦裕禄、雷锋,实亦古今人性相通使然。而求真乃学术的宗旨,须去其付丽之美,去其增添之劣。求真,也是求善的底线。失去实事求是的底线,成了“借势求机”,则越尽兴的发挥难免越离谱。所以,孔子才要说:“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孔子是深谙人性的,是讲原则、反对随大流的,也是憎恶乡愿的。
    3、生活常识上的问题。
    “股无胈、胫无毛”、“腓无胈、胫无毛”,怎么形成的?风里来、雨里去,累、辛苦啊;总是太泛泛。说是经常卷起裤腿,要么抗击洪水,要么从事农业。大前提是对的,还没落到实处。磨掉了?以前有这样的说法,然毛在水里是磨不掉的。西方女性天天游泳、泡澡,还要刮腿毛呢。说白了也简单:淤泥中干活奔走,日晒风吹泥巴都一层层干了;晚上休息,不可能用温水慢慢泡化泥巴;一使劲洗,泥巴粘着毛一起扒拉掉了;跟撕下膏药拉掉毛差不多。不出十天,就成了“股无胈、胫无毛”的光腿。我国湖荡地区,水田方整化改旱田,即所谓“沤改旱”,也只有四十余年的历史。以前农民叫“泥腿子”,很光荣的。泥腿子洗净了就是光腿子。
    

泥腿子们都不胖、不白。但只要饭能吃饱、健康,腿上的肌肉自比胖子发达,“腓”本义就指小腿肌。鲁迅说:“如锻人之腕,荷夫之胫,初故弗殊于常人。”(13)这是常识。否则,在淤泥中干活、奔走,你试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