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申拙见佐证: 1、《左传·襄公十三年》:“师救邿,遂取之。凡书‘取’,言易也。” 《孟子·万章》:“一介(芥)不以与人,一介(芥)不取诸人。” 《列子·周穆王》:“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 “与”和“取”对文,是上古以来一脉相承的句式。魏晋以始,诗文讲究声韵骈俪,对句在形式上渐趋格律化。愚以为,这也正是《列子》为伪托之作的文体痕迹。 2、《列子·杨朱》:“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苦肌肤 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 孟孙阳所说的“侵苦肌肤”、“有断一节”就是“损一毫”的放大版;同样,“得一国”、“获万金”就是“悉天下”的缩小版。此无所疑议,恰是损与悉“对文”的逻辑展开。其核心丝毫不涉利害盘算的工具理性,只为阐明价值理性的绝然边界;故前有杨朱不屑回答客问。而“请言之”的弟子算不算“达夫子之心”了呢?若算,易中天的解释又该怎么算呢? 杨朱哪有半点“为了矫枉,只好过正,即为了否定‘悉天下奉一身’,只好连‘损一毫利天下’也一并否定”的意思。那就不是杨朱了。此其一。 其二,即便按照易中天的训释,其自身逻辑也不通:为了否定反面价值,只好连正面价值也一起否定(似乎又是不得已的假否定)。那要肯定的是什么呢?是“躲猫猫”的小聪明?是“欲得官,受招安;欲得富,卖酒醋”的出息哲学?真是双重的不通。--吾为之叹尔。 3、《贞观政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如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奉其身”就是“奉(己)一身”。这是从古人用词惯例上看。 从语境看,《列子·杨朱》此言,由“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而发。伯成子高一类的人物,上古的记述很多,如巢父、许由、伯夷、伊尹,《列子·杨朱》只是举一而代其类,正如其言大禹然。 价值理性的不同,中国传统谓之“道不同”。凡“道”都是“一以贯之”的。不能“一以贯之”的,只能是“术”。然再怎么热衷于“术”,背后还是有他 “一以贯之” 的利益关怀,也就是他的“道”。只不过是捧不上桌面的“小道”罢了。所以马克思才会说:共产党人不需要隐瞒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私利。孔子才会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易中天说:“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的是熏陶和养成。”养成“这个词很好,”养“就是慢动。教育最好是有一个传统,就这么平稳地延续下去,哪怕是有一些改革或变革也是缓慢的、改良的、渐进式的。但是我们现在教育之外的事务太多,太折腾,没有”养成“的时间和空间,伤了元气。真正的学问不是激励出来的。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开始,导师穿着宽大的袍子在学校里散步,高谈阔论,这就不会有文化的割裂感,让文化融入生活,生活成为文化。传统文化无处不在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要折腾,不要颠覆,要慢慢熏。”(16) 我相信,易老师的“文集”,一定是抓住机遇的猛火快烩出来的,否则,黄花菜都凉了,哪能色、香、味俱全?“大跃进”牌的鸡精,鲜着呐。--是吧。 阿Q也痛恨压迫,憋了二十年,巴望着手执钢鞭将赵太爷、假洋鬼子狠狠地打。接着呢,小姐少奶奶的牙床自要踏上去滚一滚。做大做强、过把瘾的机遇,平时再怎么骂,临到自己岂肯真放过?那不成书呆子了?无所谓啦。--这是其“小道”价值逻辑的必然,躲也躲不过去。正如形式逻辑上“胫就是小腿,腓就是小腿肚子”,总要掉进“小腿上没有粗毛,腿肚子上没有细毛(腓无胈、胫无毛)”的陷阱。--奈何。 4、《韩非子·显学》:“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其语意正与“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相同。--惜易中天慧心蒙尘,“三过其门”而未识也。 我注意到李慎之、王元化先生暮年,都对杨朱思想感兴趣。易中天很敏捷,给杨朱戴了顶突出人之“权利、尊严”的桂冠。(17)怎么说呢,我深为赞成不久前去世的高华先生的观点:先把事实弄清楚。现代史研究是那么地艰难,高华做出了榜样,也耗去了生命。用工具理性来盘算,高华的智力恐怕还够不上“五道杠”的小朋友呢。--我们只有默然心惊的份。 呜呼!时代变迁,沧海桑田。语言、文字上也留下了遗迹。后代的学者们为了把握今天,寻找未来,总要叩问过去: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于是有了种种“注”,又有了对“注”的种种“疏”,后来“注、疏”也不够了,更有了对“注、疏”的种种“释”、“解”、“集释”。久之,读书人麻木了上古人的生活环境、生命意趣,或为稻粱而注疏,或被“注、疏、释、解”的蜘蛛网缠没了一生,层层累积的训诂把读书人压得都喘不过气来,遍地“皓首穷经”的哀叹。一如今天遍地的“鸡毛”。 接着,有学者痛苦于旧学的因循,引进地下文物的互证,吸收西学的光照,旧学的天空顿为之一亮。有学者发现古史的许多记载都是假的,旧学的积尘似为之一震。更多的读书人被积辱积危的国运震醒,痛殴旧学,遂形成了与新文化运动相表里的白话文运动。她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开端。其间的是是非非,或许将由“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始而始,亦随其终而终。 快一代人了。--斯时也,人文学界一片沉寂,学术向内转规范化的声音渐起。无厘头文化伴着汹涌的经商大潮充斥媒体,上下默契,世风沉浊喧嚣;红肥绿瘦,塑袋横空翻舞。“不可与庄语”则戏语兴,又赚钱、又风光,“戏说”大行其道,学界常呈愤愤不平之状;于是有了借央视“百家讲坛”来“正说”的联姻。一时清风习习,众曰凉爽;四地仿效,星斗满天。其有功于弘扬文化,抵制恶俗,亦有利于名声、金钱。曾几何时,“正说”者亦群起签售“赶场子”、萝卜搭泥精装“拉赞助、卖高楼”。--“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硬道理到底是什么? 易中天极为鄙视当代文人的诸多陋习,(18)文章中也有过“先把事实弄清楚”之语。这句大白话,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绝不仅仅是世俗的方法论常识,它更意味着真理至上的志业宗旨。能自励勉行者已属难能。 出息与底线,机遇与坚守,两者冲突时,何取何舍?何生何死?这是个问题。 当年学术规范化的呼声,既为大气候形格势禁的权宜,也有对热衷标新立异,跑马圈地浮躁学风的感触与反思。然一代人年华已逝,“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什么叫尊严?成功乎?光环乎?没有价值理性的卓然确立,人性就像一滩泥。当代不少文人爱“打渔”,鱼儿鲜,不花钱。然愿意刷刷自身上逐腥的鱼味者,又有几何? 学术傍高楼而齐涨,知识浮泡沫以生辉。此间缘由,历历在目:追求出息(面包)、追求真理(自由),时合时分,假假真真。殷鉴其远乎?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有善终者盖寡。”--得无诫乎? 【注释】 (1)《新华网·视频: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墨子与杨朱>及所载文字》。 (2)《易中天文集·我山之石》(第14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 (3)《百家讲坛网站·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讲稿》,另《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1月,可参。 (4)《百家讲坛网站:傅佩荣<孟子的智慧>》及《新华网·视频:傅佩荣<孟子的智慧>及所载文字》,另《孟子的智慧》(傅佩荣),中华书局2009年6月,可参。 (5)我注意到,钱文忠在《解读三字经》讲座中,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做了完全不同于易中天在前讲中的解释。易中天以后做过学理性辩驳,有过专题讲演,见《人民政协报》2011年6月20日。 (6)《韩非子·扬权》 (7)《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刘向《说苑·君道》。 (8)《汉语大字典》863页,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 (9)《汉语大词典》第6卷1222页,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 (10)《汉语大字典》1818页,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 (11)孔颖达,新、旧《唐书》皆有传。成玄英,见中国道教协会网-道教人物。 (12)《古书疑议举例五种》11页,中华书局1983年6月。 (13)《鲁迅全集·坟·人之历史》(第1卷)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14)同(2)。 (15)浙江《今日早报》2006年8月5日; 2006年12月27日张贤亮、易中天、郭德纲齐聚解放文化论坛,次日沪上各报、门户网站的报道;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2008年8月20日王志对话易中天。可参。 (16)《传统文化对接现代传播--2006.5.2光明日报编辑单三娅在上海梅地亚中心对易中天的访谈》(光明日报2006年8月10日。光明网同步刊载。) (17)同(1)。(18)爱思想网·易中天专栏“文化人的分野”八论,可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