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与金圣叹精神气质高度一致、思想境界高度相通,又与金相距仅三十余年,廖燕无疑是金圣叹最佳的立传者,即使寓含了廖燕自己的个人因素,那也不会让金圣叹偏离本真状态,反而成为他气质和事业的杰出解读。就廖燕一边说,五十三岁前往吴县探访金圣叹遗迹时已饱经人生忧患,此时一边为他所崇敬的金圣叹立传,一边也是在为自己半生潦倒的人生寻找一个前代傍依;一方面是表彰前贤,一方面也为自己营造精神家园。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看到的这篇别致而精彩的《金圣叹先生传》。 注释: [①]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53页。 [②]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2页。。 [③] [清]戴名世:《左氏辨》,《戴名世集》卷十五,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④] [清]廖燕:《金圣叹先生传》,《廖燕全集》卷十四,林子雄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按:廖燕(1644-1705),字柴舟,广东曲江(今韶关)人,清初民间学者,布衣终老,有《二十七松堂集》传世。 [⑤] 《廖燕全集》,第104页。 [⑥] [清]戴名世:《小学论选序》,《戴名世集》卷四,王树明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⑦] 廖燕:《作诗古文词说》,《廖燕全集》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58-259页。 [⑧] 廖燕也有对时文弊害的理性批判,《明太祖论》一文以为太祖朱元璋所定八股取士制度比秦王嬴政焚书坑儒为害更烈。见《廖燕全集》卷一。 [⑨] 廖燕:《辞诸生说》,《廖燕全集》卷十一,第260页。 [⑩] 廖燕:《与黄少涯书》,《廖燕全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99页。 [11] 归庄:《诛邪鬼》,《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99页。 [12] 转引自周作人《谈金圣叹》,张高明、范桥主编《周作人散文》第三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390页。 [13] 《金圣叹集》,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第12页。 [14] 廖燕:《与罗仲山》,《廖燕全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28页。 [15] 廖燕:《答朱藕男》,《廖燕全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16页。 [16] 廖燕:《醉榻解跋》,《廖燕全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87页。 [17] 廖燕:《荷亭文集序》,《廖燕全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6-67页。 [18] 廖燕:《作诗古文词说》,《廖燕全集》卷十一。 [19] 廖燕:《与刘心竹》,《全集》卷十,第228页。 [20] 归庄:《诛邪鬼》,《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99页。 [21] 参阅《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拷艳”总评:“昔与斫山同客共住,霖雨十日,对床无聊。因约赌说快事,以破积闷。至今相距既二十年,亦都不自记忆。……于是反自追索,犹忆得数则,附之左方,并不能辨何句是斫山语,何句是圣叹语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22] 《水浒传》第二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段,鲁达为资助金氏父女向史进借银子,并说“洒家明日便送还你”。金圣叹对此句批云:“前云‘茶钱洒家自还你’,此云‘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后云‘酒钱洒家明日送来还你’,凡三处许还,而一去代州并不提起,作者亦更不为周旋者,盖鲁达非硁硁自好,必信必果之徒,所以不必还,而天下人共谅之。然不必还而非不还也,故作者不得为之周旋也。”金圣叹在此处特为批注已经表明他的态度:豪爽之士因特殊境遇而无法还债,天下人是可以见谅的。 [23] 廖燕:《孟浩然论》,《全集》卷一。 [24] 廖燕:《与周象九》,《全集》卷十。第239页。 [25] 廖燕:《家信与儿灜》,《全集》卷十。 [26] 廖燕:《与范雪村》,《全集》卷十,第227页。 [27]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十:老杜避乱秦、蜀,衣食不足,不免求给于人。如《赠高彭州》云:“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客夜诗》云:“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狂夫诗》云:“厚禄故人书断绝,常饥稚子色凄凉。”《答裴道州诗》云:“虚名但蒙寒温问,泛爱不救沟壑辱。”《简韦十诗》云:“因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疏。”观此五诗,可见其艰窘而有望于故旧也。然当时能赒之者,几何人哉!(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652页)陶渊明有《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言辞拙。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28] 归庄:《叙过》,《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01-502页。 [29] 廖燕:《大学辩》,《廖燕全集》卷二。 [30] 廖燕:《论语辨》后记,《廖燕全集》卷二。 [31] 廖燕:《评文说》,《廖燕全集》卷十二。 [32] 对于廖燕《金圣叹先生传》一文,晚清学者曾遂五评价说:“金圣叹先生为千古奇人,以奇人而撄奇祸,得此奇文以传之,斯无之而不奇也,篇中称其所评诸书,为有功后学。可谓先生知己。”(见《金传》文后附记,《廖燕全集》第30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