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道”穿越、考察的准备工作到今天已经基本就绪。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参加考察队的人员也已经全部到齐。明天我们就要踏上已经1000多年没有被人们正式利用的这条吐鲁番敦煌之间的古道。 考察队正式成员由四部分人员组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人,我和李肖。 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六人。分别是老骆(骆汉城、记者三组的领导、制片人)、马挥(策划组的大腕,据说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探险考察和可可西里禁猎记实等极具影响的活动都出自他之手)、徐进(摄像组副组长,摄像一行的积年,且与各种电视行当需用设备和野外设备通灵。本次活动除摄像外,还主管新闻、图象发送设备--B站)、王洁(女,记者)、黄文海(记者,摄像高手)、俞伟(记者,还兼管摄像和协助徐进管理B站)、朱江(记者兼摄像)。另外,李东、王桂馨(女)两位记者在敦煌组织接应。 吐鲁番方面两人。周辉(女,吐鲁番市旅游局副局长)、张永兵(吐鲁番文物局考古队队长)。 此外,还有搜狐网络公司代表于海民。吐哈油田物探公司司机三人。 还有北京某空气动力伞公司三人携伞,进行阶段性航拍配合。 准备阶段的主要问题是B站在吐鲁番当地调试一再出问题,无奈之下,又从北京空运来一台调换,目前已经趋于正常。不过这仍然是记者们普遍担心的问题。其实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三台沙漠车中的一辆发生重大故障已经不能使用。这个坏消息我暂时封锁没有告诉其他队员,只是督促吐哈油田物探公司带队的小周加紧与公司协商,改派一辆车来替换。 晚十点左右,小周通报说替换车最早也只能于明天下午5点赶到。由于考察活动内容已经按时间顺序排定,与老骆、马挥商量决定考察仍按即定时间开始,替补车到吐鲁番后连夜追赶队伍。 2000年2月5日 星期六 晴 上午在高昌古城附近,吐鲁番地方官员和当地群众为考察队举行的了盛大的送行仪式。地委、行署领导热情赠言,群众载歌载舞欢送之外,还捧上美酒、可口的馕饼、干果。 高昌古城遗址位于吐鲁番市东约50公里,胜金口南8公里三堡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89度32分10秒,北纬42度51分零2秒,海拔:-50米。城址在火焰山南部平原绿洲,地处吐鲁番盆地的中心。由此东略偏南行可至鲁克沁(汉唐柳中城所在地),再东行到达鄯善(唐蒲昌城所在地);东南或南行越过库鲁克塔格,通过噶顺沙漠(唐代大沙海)可至敦煌和罗布泊地区;西南行到达托克逊(唐天山县城所在地);西行可至交河古城;北经胜金沟谷(唐新兴谷)穿越火焰山,再沿恰勒坎山谷北行翻越天山可直达奇台,折西行可达吉木萨尔护堡子古城(唐北庭都护府所在地)。高昌古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现存古城遗址,是高昌回鹘时期在唐代高昌城基础上改建增筑的。遗址分内、外城。外城周约10里,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城垣基址厚约12米,城墙残高 5-11.5米,夯筑墙有弧线及内凹现象;墙外筑有较密集的马面,遗存5座城门缺口,个别的还有瓮城残迹。内城大致位于外城中间,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城周约7里。西墙及南墙保存部分较多,北墙仅余一些残迹,东墙毁,城门无存。内城主要为宫城及寺院建筑;外城有寺院及居住遗址。遗迹中较为重要的约有4处:一。内城中偏北的堡垒式建筑,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周约700米。内有残高15米的土坯塔及一些殿基残迹,俗称“可汗堡”,似为宫城。二。外城北部中间建筑基址群,规模较大,与宫城关系密切。三。外城东南部塔基和残窟,窟内残留壁画。四。外城西南部四合院式寺庙遗迹,残存有多层龛的塔基及一些附属建筑残迹。遗址中曾出土大量文物,以唐代和回鹘时期文物所占比例较大。 离开高昌古城,车队在风蚀荒漠沙地上径直东南行,约40km到达阿萨协亥尔古城遗址,当地人称大阿萨古城。Hasa一词属于那一种语言,词义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有学者认为Hasa是波斯语,意谓“城堡”,准确的发音应为“Hisar”。就这些语音,我曾请教过波斯语方面的专家学者,未能得到与城堡相关的答案。在塔里木盆地周缘众多古遗址中,用Hasa命名的古城并非仅限于吐鲁番一地,昆仑山南缘的一些古城遗址也用Hasa这一名称。比如,和田地区策勒县阿恰镇阿希村的阿萨(Hasa)古城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些古城历史上大都曾或长或短有过吐蕃入主的时期,故此也不能排除Hasa为古藏文语音遗存的可能。Xeher为维吾尔语,意谓“城”。古城地理坐标为东经89度37分18秒,42度35分39秒,海拔-138米。 遗址位于艾丁湖东部一片风蚀荒漠沙地上,四周多风蚀沙沟。所在地部分地表轻度盐碱化,生长有骆驼刺、芦草等植物。遗址北约1公里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泄水沟,沟宽而浅,时常有水,车辆难以通行。沟北岸有一片斜坡墓道的晋-唐时期墓葬群。西北为一片芦草地。东北约2.5公里为克其克阿萨佛教寺院遗址,克其克(Kiqik)是维吾尔语,意谓“小”。 遗址为土坯建筑,大致呈长方形,方向北偏西20度。西城墙和北城墙较为平直,东墙略呈弧形,南城墙中部稍突,均已倒塌。东城墙、西城墙长约58米,南城墙、北城墙长约95米,面积约5400平方米。城墙基宽近5米,从倒地的残墙判断高约3-3.5米。紧挨南墙中段为一实体烽燧,已严重损坏,底部因圮土堆积已无法测量原来的形状,残烽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约11米,残高5.5米。烽燧保存状况稍好,其南墙与南城墙共用一段。古城东北部、西北部有一些倒塌的土坯堆积很可能是房屋建筑遗址。东南、西南、西北城角均有形似角楼向外突出的圆角形建筑。北墙中部有一豁口,可能是城门所在。在古城东北部现在仍能眺望很远,此处是观察通往柳中或高昌古城绿洲地带交通的绝佳位置。 城内地表散布陶片,大多为夹砂红、灰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相当一部分为轮制陶片,且多为为厚胎,显为器形较大的容器,可辨器形的有罐、盆、瓮等。陶片纹饰大致有水波纹、弦纹夹水波划纹。1988年3月吐鲁番文物普查队曾来此调查,采集到铜盘碎片、北宋真宗时“成平元宝”铜钱。另外,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曾到此劫掠文物(其中有许多珍贵的汉文、吐蕃文和回鹘文文书)。另外,1988年附近古墓被盗,吐鲁番文管部门清理出三件陶器,其中以一件虎子最具特色。虎子是典型的中原文化日用器物,其使用者应是汉人或为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当地其他族群居民。 1928年,黄文弼曾来此处考察,他认为是第九世纪以后之遗迹。大阿萨或为当时官署所在地,小阿萨在回鹘人迁入吐鲁番以后,尚继续为居民所崇拜。 遗址现今的保存状况与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以及随后黄文弼先生所见情况相比已经相差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