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 王星光 参加讨论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中游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导致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高,招致下游多次改道,洪水肆虐。黄河泥沙问题由来已久,从周秦以来,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古人曰,“黄河清,圣人生”,似乎黄河永无澄清的可能。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上确实有数十次关于“河清”的记载。遗憾的是“黄河清”作为一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1],作者不揣浅陋,将散见在史籍中的资料加以钩沉梳理,力图通过对黄河清问题的研究,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
    一、远古时期黄河由清变浊的简单回顾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游源头清澈如镜,但流经兰州以下特别是经过黄土高原后,黄河含沙量陡增。黄河由清变浊是一个渐进的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春秋以前,黄河及其支流的输沙量很小,山陕一带的河水尚可直接饮用。到了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河水已不再清澈,有描写黄河的诗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去询多,职竟作罗。”[1](p957,襄公八年)对黄河变清之遥远漫长发出了无限的惆怅。《管子·水地篇》记载道,“秦之水泔 而稽,淤滞而杂”,意谓关中地区的河水像淘米水一样,已变得混浊了。战国时已有人称黄河为“浊河”[2]。稍后出现的《尔雅》对“河”的解释是“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2],这是对黄河以“黄”字描述的较早一例。秦汉时,由于人类对黄河的直接利用及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黄土高原地表植被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黄河输沙量增加速度惊人。据《汉书·沟洫志》载,黄河“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将这一条古老的大河称为“黄河”。据载,“封爵誓之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3](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唐朝以后,黄河的含沙量越来越高,下游河沙淤积也越来越严重,河患自然也就日甚一日。潘季驯说,“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载八斗之沙,非极汛溜,必致停滞”[4](卷二,河议辩惑)。清人潘耒在《河堤篇》中写道,“浊河本北流……一石八斗泥,壅碍入海径”[5](p259),这时候泥沙含量已相当惊人。
    黄河水由清变浊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频繁对流域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影响。由于黄河流域人口锐增,城镇聚落大量出现,对流域内的植被利用增加,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又完全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如水、植被等)的无节制的利用上,导致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土壤侵蚀日甚一日。黄河由清变浊只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外在表现,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却是极为深重的。黄河输沙量的增加,增大了黄河的造陆速率,导致下游河道变迁,决徙无常。有学者根据历史时期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情况,计算出黄河输沙量的变化:公元1194年之前,造陆速率是每年2.55平方千米;1194-1578年,为5.16平方千米;1578-1854年,为24.24平方千米;1855-1947年,为24.56平方千米。这一组数据表明了黄河泥沙含量不断增加的事实。[6](p120)
    二、黄河清的历史回顾
    黄河清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记载下来自然是它作为奇迹出现以后的事情。目前汇集“黄河清”史料最集中的要数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该书《山川典·河部》较详细地搜集了东汉至清初千余年间黄河澄清的史料。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黄河清现象最早的记载在光武帝建武九年,当年“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河水清”。[7]此后,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和清朝都有关于黄河清的记载,其中以明清两朝的资料最为丰富,既有正史、杂史,也有地方志和碑刻等。
    黄河清出现的最上游地段在兰州,发生在明成化二十三年,这是一次黄河全流域干旱带来的黄河澄清的事例。青海以下的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安徽和山东等省区都发生过黄河清现象,但以中下游的陕、晋、豫、鲁四省最为集中。黄河清涉及地域最广泛的清雍正四年,不仅波及的省份达山、陕、豫、鲁、苏五省,而且持续的时间也相当长。在陕西,“雍正四年十二月十八日,陕西黄河自黄甫川至潼关河水渐清,至五年正月初六日,清澈异常”[8]。在山西,“十二月丙寅(九日),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永宁、宁乡、永和、大宁、吉州、乡宁、河津、荣河、临晋、永济、芮城、平陆、垣曲等十八州县,黄河澄清,自口外界起历火山孟门、龙门砥柱下达豫省。凡山西布政司境上下二千余里,河清如鉴,一月有奇,明年正月己亥庚子始复。时是,居民溉汲,行旅济涉,咸称殊祥上瑞,亘古稀观焉”[9]。在河南,巡抚田文镜奏报:“黄河西至陕州以下,东至虞城县,一千余里,自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日起渐渐澄清,至十六、十七日等日竟与湖淀清水无异。据管河道祝兆鹏详报前来,臣于雍正五年正月初二、初三日复委臣标中军游击张孟仪亲至河口看视,至今尚然清沏。”[10]在江苏,雍正皇帝还特敕“御制黄河澄清碑”,勒石于江南清口(今淮阴县西南),详尽地记载了这次黄河千里大澄清的奇观。此外,天启六年的黄河清也涉及山、陕、豫、苏四省。乾隆五十二年的河清自宁夏以下千余里,亦涉及数省,两次河清都颇为壮观。[11](卷一二)
    黄河澄清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差别,除雍正四年清达月余外,河清时间最长的是金大安元年,“徐、邳界黄河清五百余里,几二年,以其事诏中外”[12](卷二三,五行志)。宋大观二年,陕西同州韩城县、邰阳县,河南陕州清至数百里,涉春不变。[13](卷六一,五行志)金贞祐二年冬,自陕州至卫州八柳树清十余日。元至元十五年冬十二月,自孟津东柏谷至汜水蓼子峪,上下八十余里,澄莹见底,数月始如故。[14](卷一○)乾隆五十二年,山西省境内黄河自十二月初七八日渐次澄清,至二十八九日,历时两旬。而更多的地区则是清三五日或七日,有些地方也仅清一日、清数十里或十数里。历史时期黄河澄清的史事可见附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