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 王星光 参加讨论

四、黄河清原因试析
    有关黄河澄清的记载,大都被涂上迷信色彩,有一些河清也不乏谄谀奉承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时期确实出现过多次黄河由浊变清的史实。因此,探究黄河澄清的历史,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黄河澄清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也可以为今天黄河的治理提供参考。
    第一,黄河澄清的最重要原因是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期持续干旱无雨,地表难以形成径流,没有或仅有少量的泥沙进入河道,同时黄河水量大幅度减少使大量的泥沙沉积下来,河水由浊变清、由小至清。历史时期,有超过一半的黄河澄清是由于干旱造成的。同时,由于干旱在每年任何一个月份都有可能发生,所以黄河清现象随时都可能出现。金贞二年,陕西、河南连续两年干旱无雨,陕州至卫州八柳树清十余日;明洪武四年陕西、河南、山西及直隶常州、临濠、河间、永平旱。五年夏,河南、山东旱,“黄河竭,行人可涉”,沁阳等地黄河清。[18]永乐七年六月,大旱,壶关饥,蒲州垣曲黄河清。[9]成化二十年,京畿、山东、湖广、陕西、河南、山西俱大旱。二十二年六月,陕西旱,虫鼠食苗稼,凡九十五州县,并最终导致二十三年河清。[19]明崇祯五年至十五年,黄河再次出现了全流域性的特大干旱,这次干旱先从宁夏、晋、陕北部开始,然后扩至河南全境,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出现干旱和特大干旱,并达到顶峰,“大宁河清,马阙关三十里连旱,河水由小至清”。“焦火流金,野绝青草,黄河清,汾河竭,人相食”。康熙九年春,文水旱,荣河黄河清三日。[9]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山西、甘肃和宁夏俱大旱,自永宁以下长1 300里河清二旬。[20](卷一二六,河渠志·黄河)干旱与黄河澄清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所以历史时期黄河清就作为特大、重大干旱的参数被广泛利用。现代学者更是将黄河清、微清或微黄作为“旱灾标准描述词汇”。如林振杰等对山东和河南历史时期气候资料进行汉字信息化处理时,均用“河清”描述旱涝等级(四级),旱涝等级五级时的水圈响应被描述为河涸。[21](p65,112)不仅如此,黄河清还是黄河断流的前兆,黄河水流量由大至小而清,再小则断流。如崇祯十一年,山、陕、豫三省大旱,“河水由小至清”以至于枯竭。
    现代学者研究认为,降水量的多寡、强度与时空分布状况,对黄河水沙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和泥沙量均集中在汛期。其中降水量以6-9月份为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1%;泥沙量在7-10月份最多。[6](p58-61)所以,这一时期黄河澄清的概率要明显下降。但同时,气温对黄河清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即汛期也恰是黄河流域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期,如果在大旱之年,降水偏少,那么在高温天气下,出现黄河清现象则大有可能。如果流域大旱出现在冬季,或连续数月,则黄河清的概率更高。鉴于黄河清与干旱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黄河清出现的规律,就可以有效地找出黄河流域干旱的规律性。
    第二,冬春季节,黄河上中游河道冰封,流水趋缓,泥沙下沉;同时,冰封河道也减缓了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使流入河道的泥沙减少,以至于水质变清。开春后,冰雪融化,雪水缓缓渗透于地下,无法形成地表径流,注入黄河后,也会使局部河水变清。据附表可知,黄河清发生在十二月、正月的次数远远高于其他月份,这类黄河清极有可能出现在局部冬天降雪量不正常的时段或地区。历史上黄河有一些时段相当寒冷,河道冰封严重。唐初李贺在《北中寒》中写道:“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唐朝另一位诗人周朴《塞上曲》写道:“一阵风来一阵沙,有人行处没人家。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这些都描写了北方的寒冷与黄河冰封情况。由于冰封造成的河清地域也各有不同,元至正十五年冬,汜水等处河清上下仅80里。又如康熙十九年,蒲州至平陆黄河清15日,龙门结冰。也有可能在气候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河清现象出现在全河中下游地区,最典型的发生在雍正四年冬到次年春,是年十二月初九日田文镜奏曰:“由祥符县之柳园口渡河,亲见浮冰开冻之处,微觉清澈,不似往日浊流。”[10]此处也表明了气温与黄河输沙量的关系。
    第三,对黄河有效地治理,使地表植被明显改善,减少了泥沙流失量。同时,由于统治者以其为祥瑞,重视这方面资料的记载,使黄河澄清在特定时期内增多。黄河所处的自然条件注定了它的多泥沙、善淤、善决和善徙的特征,再加以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开发,对这一地区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又必然加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保护环境和较合理地利用资源的措施,对黄河的治理、水土的保持也做了不懈的努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黄河澄清的可能性。东汉永平十二年(69),明帝令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治理黄河,他们创造了水门控制法,将黄河与汴河相连,十里一水门,调节黄河水流,使黄河输沙量减少,这一时期出现了“河水清复清,苻诏死新城”[22](卷三,关内道三)的民谣。这也是东汉时期黄河清记载较多的原因之一。[6](p116)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直接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生态环境的改善对黄河输沙量变化的影响,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水利工程对黄河水沙状况的有利影响却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证据。如三门峡大坝的修建,调节了黄河水量的变化,使中下游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泥沙含量大幅度降低,澄清度明显提高。[4]
    第四,在剧烈地震等异常自然灾害条件下出现的黄河清。如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19]。永济县“黄河堤岸、庙宇尽崩坏,河水直与岸平”。据《中国地震目录》[5]载,这次地震烈度11,震级为8。地震带来黄河水在短时间里大量澄清,可能是由于地下水的大量涌出局部改变了黄河泥沙含量,使黄河的泥沙含量比平时少了许多。还有相当一部分黄河清出现在黄河泛滥之时,如宋徽宗大观元年和二年,有相邻两地,一处河水溢,另一处却出现了黄河清。[13](卷二○,徽宗二)这种现象仅就现存的文字资料看是很费解的,诸如此类谜团的破解,尚需做深入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