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从教化、劝善角度对道院的扶乩活动进行考察后,笔者亦认同有关研究者的说法:在新旧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先进人士发挥作用,一些看上去很"守旧"或处于新旧过渡的人士亦发挥了不小的正面影响[92]。他们都曾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诚如严复在《主客平议》中所言:"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且守且进,此其国之所以骏发而又治安也。……旧者曰:非循故无以存我。新者曰:非从今无以及人。虽所执有是非明暗之不同,要之其心皆于国有深爱。"[93]严复的这段话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社会演化进步之真谛,确立了某种评判维新和守旧二者与国家民族发展振兴关系之标准,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颇有启迪意义,即以此作为本文结束语。 注释: [1]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龙口道院1938年刊印,第58-59页。 [2]尹致中:《青岛指南》,全国市政协会青岛分会1947年刊印,第183页。 [3]主要有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年第46期、《士绅、商人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台北《辅仁历史学报》1998年第9卷;张根福:《抗战初期世界红卍字会在浙江的难民救济活动述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及其赈济活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濮文起:《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赵宝爱:《道院组织在华北地区的慈善活动述论》,《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2期;贾英哲:《哈尔滨红卍字会的历史价值考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以及笔者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的历史考察》,《鲁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民国山东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史事钩沉》,《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据笔者管见,涉及扶乩的专著有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欧大年(Daniel L. Overmyer)、焦戴维(David K. Jordan)著,周育民、宋光宇译:《飞鸾--中国民间教派面面观》(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者从心灵学角度对中国历史上的扶乩进行了概略性的考察;后者则以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与方法探讨了在台湾以扶乩为主要仪式的三个教派--鸾堂、一贯道、慈惠堂。主要论文有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硕士学位论文),台北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台北《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周育民:《民国时期一个文坛巨子笔下的灵界》,台北《民间宗教》第1辑;贺登崧(Willem A. Grootaers):《1948年于北京举行的一次秘密宗教扶乩》,柯若朴·静思译,台北《民间宗教》第2辑;陈进国:《扶乩活动与风水信仰的人文化》,《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宋光宇:《清代台湾的善书与善堂》,林富士编:《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陈晖莉:《明清文人扶乩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2006年。 [5]刘平:《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秘密社会为视角》,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6-200页。 [6]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7]徐珂编:《清稗类钞》第10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47页。 [8]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第65页。 [9][日]吉冈义丰著、余万居译:《中国民间宗教概说》,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版,"原书序",第5页。 [10]宋光宇:《清代台湾的善书与善堂》,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第401页。 [11][日]酒井忠夫:《近现代中国的善书与新生活运动》,赖旭贞译,王见川、柯若朴主编:台北《民间宗教》第2辑。 [12][17]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3、194页。 [13]《论广东神会梨园风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 [14]《劝戒杀放生论》,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39、40页。 [15][18]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69-70、68页。 [16]邢增福:《寻找真实的信仰--赵紫宸的宗教经验》,刘家峰编:《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19]转引自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20]何乐益(Lewis Hodous, D. D.):《基督教以外的中国宗教》,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21]转引自吴亚魁:《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第43页。 [22]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69-70页。 [23]转引自黄克武:《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姜进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24]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第115页。 [25]徐珂编:《清稗类钞》第10册,第4547页。 [26]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 [27]太虚:《追念王一亭长者》,《太虚大师全书》第33卷,宗教文化出版壮2005年版,第221页。 [28]转引自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第168页。 [29]范纯武:《近现代中国佛教与扶乩》,台北《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 [30]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32页。 [31]天津道院:《实行推展学会以辅道之进行案》,《道院第九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1930年刊印,第13页。 [32]《举办赈济》,谢冠能编:《道德精华录续编》卷3,南京道院1933年刊印,第85页。 [33]《道院第十届公会议事录》,济南道院1931年刊印,第68页。 [34]《道慈问答》,青岛市档案馆藏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档案,档案号:B63-1-247。 [35]素澂:《释信》,《道德月刊》第1卷第3期,1934年6月25日再版。 [36][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