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拥有上万年的历史。中国农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时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也给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事实不可争辩地说明,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但中国农业的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靠什么吃饭?谁来养活中国?[1]一直就是个问题。毫无疑问,问题的关键在于耕地。2008年年底,中国有人口132802万,居世界第一;耕地面积18.25亿亩左右,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7亩(不足0.1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此外,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摆脱自然的控制,靠天吃饭的命运没有改变,水土流失、地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更如雪上加霜,而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在挤占农田的同时,也给农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的农业实践是数千年经验的结晶,今天农业所面临问题在历史上都曾经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思考农业未来的同时,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或许可以得到某种启发。 (1)耕地不足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受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农业结构、土地供应和人口增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存在耕地不足的情况。(见附录一)殷商时期(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生产力水平很低,局部地区就已出现了相对耕地不足的问题。甲骨文中就有“垦牧”的记载,意思是将牧场开垦为农田。春秋战国以后,到处提倡“垦草”“治莱”,牧地被开垦成农田,使得一些地方出现“无所刍牧牛马之地”[2]。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中国形成了以五谷、桑麻、六畜为主体的农业结构。五谷和桑麻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分作的形式出现,从中国古代的情况来看,一般为100:20,这种农业结构比农牧结合需要更多的土地,也是导致中国耕地紧张的重要原因。耕地不足也跟自然条件与人口数量有关。中国幅员辽阔,但可耕地面积却很少,仅占全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人口不断增长,致使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而适应人口增长所进行的房屋、城市和交通等的建设,乃至人死之后的土葬,又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城市建设与农业生产在用地上的矛盾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而土葬“侵田”[3]所引发的压力,也至少在1000年前的宋代开始出现[4]。人口所导致的土地紧张也因财产继承而加剧。诸子均分的财产继承制度,使土地趋于零碎化,条块分割,面积狭小而分散,不但不便于耕作,同时条块间的边界(田埂),也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加剧了土地的紧张状况。凡此种种,中国不仅在商周时代已感受到耕地的不足,到唐宋时期,人地矛盾似乎达到了极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5],“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胜不稼”[6],一些地方已出现通过溺婴等“不举子”方式,人为控制人口的现象。到清中期,人满为患的现象已十分突出,“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7]。 (2)地力下降 在耕地不足的同时,传统农业同时还面临着地力下降问题。因为通过垦辟来扩大耕地面积总是有限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希望能以有限的土地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过度地使用土地,必然导致地力下降,土地收益的减少。中国传统农业对于谷物种植的依赖,也限制了畜牧的发展,甚至导致畜牧业的萎缩,而农业所依赖的粪肥也相应减少,这也是地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地力下降的情况。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土敝则草木不长,气衰则生物不遂”的说法。土地不时地被撂荒,不是因为人口的短缺,而是因为年成不好,地力耗尽。汉文帝(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统治时期号称盛世,实际上由地力下降所导致的农业衰退非常明显。在连续几年减产之后,文帝下发的一则诏书中提到,耕地面积没有减少,人口也没有增加,人均耕地比以前还多,但食物却严重不足。[8]宋朝有人发现“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地力下降的速度似有加速之势。不同于水旱等“明灾”所致的农业歉收,地力下降引发的农业减产短期内不易被察觉,故称之为“暗荒invisible famine”,中国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就一直存在有所谓“暗荒”的说法,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单位面积产量递减。[9] 人口增长,耕地不足,地力下降,还导致了周期性的社会动荡。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朝代在连续若干年短暂的丰收之后,由于人口过剩,都会经历饥荒和内乱。繁荣时期,人口增长到一定的程度,每个人不再有充足的食物,骚乱和反抗开始。经过内战屠杀,人口再次回到正常的可以维持的数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