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劳动力不足 中国历来人口众多何以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这与农业结构有关。种植业比畜牧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桑结合(特别是水稻与蚕桑的结合)所需要的劳动力比农牧结合要多得多。[10]加之中国传统农业所采用的精耕细作方式,对劳动力的需要远远超出了理论的估计,因此就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多子多福也就自然成了中国农民的追求,这种追求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增加。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衣食的需求也要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耕地的不足,恶性循环的结果必然导致畜牧业和林业的进一步萎缩。 劳动力不足在一些特定的季节表现尤为突出。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这种季节性表现在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上也会出现季节性的特点,一些季节出现相对劳力过剩,但在收、种季节又感到人手不足。如四月的江南既要采桑养蚕,又要整田插秧,所以诗中有“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说法。五月的北方也是如此,既要养蚕,又要收麦,还要给秋熟的作物中耕除草,最为“忙并”,其中麦收最为紧迫,古语云:“收麦如救火”,如果稍有迟慢,遇有阴雨,会损失将到手的收成,也影响秋粮作物的中耕除草。因此有诗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在劳动力不足的时候,“小到七岁的孩子,老到8旬的老母,半岁的小驴和39岁的老牛,男女老少齐上阵。”[11]中国历史上劳动力区域间的流动也因此而产生。 劳动力不足和耕地不足看似一对矛盾。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口的长期过剩和劳动力的短期不足引发的。由于短期的不足和长期的过剩,也就使得改进工具,提高效率的动力下降乃至失去,故而使中国的传统农具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很少进步。 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还同时面临着劳动力素质低下、畜力不足等因素。 (4)天灾人祸 中国被称为灾荒的国度。[12]水旱风雹之灾,鸟兽病虫之害,时有发生,有时甚至是数灾并至。相传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据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中记载大丰收的年份只有二年,其他年份不是有水旱之灾,就是有螽虫之害。在中国诸多自然灾害中,南水北旱对农业发展的恶劣影响尤其严重。(见附录二)另外,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社会和人为的不利因素。农民收入微薄,苛征暴敛和政策失误也导致农业生产难以为继。1959-1961年所发生的大饥荒,导致数以千万人口的死亡,就被归咎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诸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大大地制约着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虽然说中国农业以7%的世界耕地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但只是解决了温饱而已。为了弥补生产的不足,有时甚至还要通过采集和狩猎的方式来满足生活所需。二千多年前的经济学家李悝对当时农户的收支状况做过计算,得出结论是入不敷出。[13]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中国农民始终在为温饱而奋斗,这种状况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即便是在富庶的江南情况似也好不到哪里去。[14]微薄的收入,如果遇上天灾人祸,必然使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生产和生活难以为继,有时引发农民起义,导致改朝换代。 二、生物多样性与中国农业的过去 尽管中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在成千上万的历史中,中国农业毕竟是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世界最多的人口,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绵延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中国农业是可以持续的农业。 中国传统农业在应对其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古人以“粪多力勤”来总结农业成功的经验,今人则多以“精耕细作”来概括传统农业的特点。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人对于土地的干预,但往往忽视了农业生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与生物是分不开的。对土地干预的目标是为了生物。《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稼,代表农业生物,它不止是生产的对象,同时也参与了生产的过程。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瓦维洛夫指出,“如果把栽培植物以外,中国用作粮食的许多野生植物也考虑在内,我们就可更好地了解,几亿人民是如何地依靠他们的土地过日子”[15]。 虽然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晚近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将这一概念套用到农业中来,它应该包括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品种的多样性、农业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以及农业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在粪多力勤、精耕细作之外,保持农业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在应对耕地不足、人口压力、土地退化、自然灾害等困境时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1)生物多样性与土地利用 由于中国农业至少在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开始感到耕地不足的压力,扩大耕地面积成为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改变土地的自然属性,使其尽可能地适应作物的生长需要。于是出现了多种土地利用方式,诸如区田、围田(圩田)、梯田、架田(葑田)、沙田、涂田、淤田、砂田等,使原本不适合于作物生长的土地都种上了庄稼,成功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汉书·食货志》给农业的定义是“辟土殖谷曰农”。辟土只是手段,殖谷才是目的。扩大耕地面积最终是为了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由于土地性质不同,地势高下有别,虽然通过人工干预,可以部分地得以改变,但还必须借助相适宜的作物种类或品种,才能使扩大耕地面积的目的得以真正实现。自有农业以来,“相地之宜”,因土种植,即已成为人们经营土地的一个原则。它要求人们根据土地的不同性质燥湿、肥硗、高下等,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品种。即便是采用相同耕作方法的农田,其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尽相同。据《氾胜之书》等书的记载,在区田上试种的作物就包括:麦、大豆、荏、胡麻、粟、稻、瓜、瓠、芋等。《齐民要术》给出这样的原则:“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山田种强苗”,“泽田种弱苗”。晚、早、强、弱,就是对不同作物及品种的一种分类。书中还具体提到“黑地、微带下地”种“糙种”,“高壤白地”种禾黍一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