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量、货币结构与中国经济趋势:1650-1936(5)
五、结语 经济理论和经济史研究不仅需要回答现实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且也必须对经济的长期趋势和结构变化做出解释。在1650-1936年间的近三百年间,中国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和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密切相关。清前期的货币供给量已经直接影响到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和波动,因通货紧缩和货币供给量的不足,清代经济中先后出现了“康熙萧条”和“嘉庆、道光危机”,而18世纪较为充足的货币供给则极大地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提高和整体经济的繁荣,并为经济的近代化转变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近代时期,不仅货币制度和货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货币供给量特别是与现代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纸币和银行存款迅速增长,经济中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和货币结构的变化推动了近代意义的投资、资本积累和工业生产,使现代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增长。到1936年,现代生产在整个经济中占到了13.6%。在1650-1936年的整个期间,货币量的增长率均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率,反映了经济近代化过程中货币和金融发展的基本特点。特别是在1920-1936年,M1和M2货币量的增长率不仅远远高于整体经济的增长率,而且也高于现代产业的增长率,而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水平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更为显著的提升。当然,与同一时期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近代中国的货币化程度和经济近代化水平仍然是比较低的。 【参考文献】 [1]安格斯·麦迪森,2009:《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北京大学出版社。 [2]康芒斯,1962:《制度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 [3]孔敏,1988:《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刘佛丁、王玉茹,1997:《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 [5]刘锦藻,2000:《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6]刘瑞中,1987:《十八世纪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估计及其与英国的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第105-120页。 [7]麦金农,1988:《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i联书店。 [8]彭信威,1965:《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9]彭泽益,1983:《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 [10]上海金城银行,1937:《金城银行创立20年纪念刊》,上海世界书局。 [11]王业键,1981:《中国近代货币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12]王玉茹,1997:《近代中国价格结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13]吴承明,1991:《中国近代资本集成和T农业及交通运输业生产值的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第4期,第23-26页。 [14]吴承明,2001a:(18与19世纪的中国市场》,《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i联书店,第238-288页。 [15]吴承明,2001b:《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估计》,《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j联书店,第97~110页。 [16]西蒙·库兹涅茨,1985:《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商务印书馆。 [17]献可,1958:《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纸币概况》,上海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